每日彩票必赚方案 - 每日彩票app
每日彩票投注2024-02-06

每日彩票必赚方案

点赞“大V”月入万元是圈套 记者暗访还原刷单诈骗术******

  □ 长江日报记者邓小龙

  登录短视频平台 ,给一些“大V”账号点赞 ,截图发给“助理”后就能挣佣金 ,甚至“轻松月入过万”?近日,有市民通过武汉城市留言板反映,自己多次收到此类推广短信,有些心动,难辨真假 。

  连日来 ,长江日报记者按照推广短信中的渠道暗访。记者下载“奇光传媒”APP后,从“实习学员”做到“正式学员”,发现“助理”发布的点赞、“打榜”等任务不断加码 ,学员投入的资金从最初 的0元、100元 、1000元,一路猛涨到100000元,并称“返利30%至40%,名额有限” 。

  暗访中 ,记者在投入资金涨至1000元时及时“刹车”。2天内多次“做任务” ,记者净赚了317元 。有学员则称,自己转账3000元等“打榜”后,指导自己操作 的“助理”就联系不上了。

  2月1日,记者从武汉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获悉 ,近期接到过类似警情 ,该情况属刷单诈骗 。目前,该APP已被市民在国家反诈中心APP举报。

  ■ “助理”发来100元佣金

  据市民周先生反映,最近,他多次接到号称某短视频平台 的“带货”推广短信,称其“信誉良好 ,邀其加入QQ群开通带货资格,轻松月入过万” 。对此,周先生将信将疑 。

  1月29日 ,根据周先生提供的信息,记者搜索加入了短信中提到的QQ群。刚一入群,就有客服人员提醒记者提供支付宝收款码 ,发放了8.8元“新人红包”。此后,客服要求在短视频平台上搜索一些“大V”账号,关注 、点赞后将截图发给客服。经客服“确认” ,再次通过收款码支付佣金,每个点赞“任务”支付3.8元 。

  在完成4个“任务”后 ,客服在群内发布了一个链接 ,要求群内用户通过手机自带浏览器打开 ,下载一款名为“奇光传媒”的APP并注册登录,称 是用于发布任务和结算 。记者下载该APP登录后发现,这 是一个类似微信 的聊天APP ,客服会邀请用户添加一位“助理”为好友 ,并建群发布任务 。“助理”每隔半小时发布一次任务 ,每个点赞任务 的佣金为3.8元。当天,算上“新人红包”“刷单奖励”等,记者共收到佣金约100元。

  ■ “助理”诱导用户出钱“打榜”

  1月29日下午 ,记者在APP内“做任务”时 ,一位“助理”突然主动发问:您知道为什么这么轻松点赞就能赚取佣金吗?记者询问其原因 ,这位“助理”回复说:“我们是一个传媒公司,包装一些网红,这些网红开直播或者带货都是很赚钱 的。他们一场直播下来收入 是很可观的 ,他们会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给自己增加人气 ,点赞的佣金也是他们给的 。”

  此时 ,“助理”向记者介绍,由于 是第一天入群 ,记者的身份还是“实习学员”。只要完成第一天 的所有任务,第二天签到后就会升级成“正式学员”,每个任务的佣金也会更高 。

  1月30日9时许 ,记者再次登录该APP签到,并完成了两个简单 的点赞任务——分别给昵称为“申雪倩”“滇西小哥” 的“大V”点赞 ,两人 的粉丝数分别为298万和324万 。此时 ,单个任务 的佣金提高到4.3元。10时许 ,“助理”突然发来消息 ,要求用户在该APP内绑定一张银行卡 ,并向指定账户打款 。“这 是用来给‘大V’们‘打榜’的 ,5至10分钟就会返现 ,并确保返还20%至30%的佣金收益。”在“助理”发布的任务图片中,“打榜”金额从100元至1000元不等 。

  为了一探究竟 ,记者向“助理”提供的一个银行账号转账100元 ,3分钟后,APP就更新了100积分 的余额。记者进入了一个“打榜”页面 ,页面罗列着李宁 、361° 、华为 、小米、格力空调等商家的LOGO。在一名“打榜老师” 的指导下,记者进行了一系列操作 ,最后积分变为了128 。记者在APP内点击“提现” ,约3分钟后 ,银行卡收到128元 。

  ■ 有人称转账3000元后“助理”失联

  连日暗访中,该APP群聊内的人数不断增加 ,截至1月30日晚8时 ,显示群内已近4000人。据记者观察,在当日上午10时、下午1时、3时 的三次“打榜”中,有数十位用户在群内发布了自己的转账截图,金额从100元到万余元不等 。

  在1月30日的一次任务间隙 ,“助理”再次向记者解释 ,要求用户在APP内绑定银行卡而不是直接到短视频平台打榜, 是因为该APP与短视频平台 是关联的,便于商家直接返现并支付佣金。“很多网红主播一场下来几百万 、几千万 的都有 ,‘打榜’说白了就是帮助主播吸引他们的粉丝去刷礼物,吸他们粉丝 的钱罢了。”

  1月30日下午1时许 ,记者再次试探“打榜” ,向指定账户转账300元 ,经过5分钟左右操作后,银行卡收到387元返款。然而,到下午3时,“助理”发布的“打榜”任务金额突然提高到1000元起步 ,最高 的100000元,并强调“返利30%至40%,名额有限” 。

  记者注意到 ,在该APP的群聊里 ,大批用户发布 的截图显示,有不少人投入5000元 、10000元甚至100000元“打榜” 。有少数用户此后再次发布截图,称自己投入5000元后,很快就收到了6000多元返款。

  记者也注意到 ,有部分用户在群聊内称 ,自己转账1000元 、3000元等金额用于“打榜”后 ,指导自己操作的“助理”就联系不上了。

  ■ 银行提示“可能遭遇电信诈骗”

  1月31日上午,记者再次登录该APP时 ,其运行已经开始有些不稳定 。一方面 ,群聊界面经常出现连接失败的提示;另一方面 ,之前用于“打榜” 、绑定银行卡 的3个小程序链接均无法打开。记者就此询问“助理” ,助理首先称“需更换网络再试试” 。不久 ,“助理”又发来一串网址链接,提示记者从该链接进入“打榜”界面 ,记者未予理会。

  2天暗访中 ,记者收到“助理”发放 的佣金、返利共计317元 。然而 ,1月31日中午,记者手机收到一条银行官方发来 的短信 ,内容为 :“尊敬 的客户 ,银行提示您可能遭受电信诈骗 ,为保障资金安全,请拨打全国公安96110反诈专线咨询。”

  “奇光传媒”APP是否合规?记者检索到奇光传媒集团 的官方网站,通过网站上的联系方式尝试与该公司取得联系,一直未果。

  然而 ,在其官方网站的“公司新闻”一栏,第一条信息就 是一则《关于不法分子冒用我司名义进行非法活动的紧急声明》 。记者注意到,该声明发布于1月10日,声明中称 :有不法分子盗用该公司LOGO标识,制作以“奇光传媒”为名称的手机APP软件,进行点赞任务 、捐赠等非法活动。该公司从未开发过相关手机APP软件 ,也未推广过相关任务活动。

  目前,市民周先生已在国家反诈中心APP举报了“奇光传媒”这一假冒APP ,当前显示 的办理进度为“用户发起举报” 。截至发稿时,该APP仍可正常使用 。

  ■ 警方证实 :系刷单诈骗

  2月1日 ,长江日报记者联系武汉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该中心相关民警介绍,近期,该中心的确接到过类似警情 ,该情况属于刷单诈骗。

  记者在国家反诈中心APP内看到 ,公开发布的一些“刷单返利”类诈骗案例 ,手法与“奇光传媒”APP相似 。骗子利用一些群体想赚快钱的心理,通过网页、招聘平台、微信QQ群等渠道发布兼职广告 ,以高额佣金为诱饵吸引受害人上钩,要求受害人先行垫付刷单金额 ,声称会返还本金及佣金,待受害人 的刷单金额达到一定数额后 ,就会以没有完成刷单任务 、新系统卡单、系统错误为由,要求受害人继续刷单或交纳解冻金 ,从而骗取钱财。

  该中心公布的案例显示 ,高先生在QQ上通过了一个陌生好友的申请 。对方随即将高先生拉进一个刷单赚钱群 ,并在群内发布了某刷单APP ,称只要给某视频博主点赞就可以赚钱 。高先生本着试一试的心态下载了APP,并完成了一个简单 的点赞任务后 ,迅速拿到了佣金。在尝到甜头后,高先生彻底放下戒心 。当客服推荐登录另一个投资网站进行刷单任务时,高先生不疑有他,立刻进行投注,很快赚了240元 。然而,就在高先生继续投注800元后 ,客服称单子没完成,需要继续投注,于 是高先生又连续投注了共计25000元。但投注后 ,对方仍表示没有完成 ,需要继续充值投注 。此时 ,高先生才猛然惊醒,意识到自己受骗了,赶紧报了警。

  民警提醒 ,所有刷单都是诈骗,千万不要被蝇头小利诱惑 ,千万不要交纳任何保证金和押金,切莫陷入“低投入、高回报” 的圈套。

  链接>>>

  ■ 刷单诈骗步骤环环相扣

  第1步 设置诱饵

  骗子在你使用 的各种社交平台(如快手、抖音 、QQ群 、微信 、微博等)发布招聘广告、发送短信 ,甚至直接加你好友,打着“高薪”“轻松” 的旗号让你心动 。

  第2步 愿者上钩

  一旦你心动了,主动联系了 ,骗子就会对你进行培训 ,告诉你工作十分简单,只要在网上拍下指定 的商品并付款就能获得不菲 的报酬,但是商品货款基本是需要你先垫付 的,骗子说订单拍完后会将货款和酬劳一起支付给你。(骗你的)

  为了骗取你 的信任 ,你能看到他人 的兼职收益和付款截图。

  第3步 施以小利

  当你进行到“工作”这步时 ,骗子会先给些甜头,第1、2单会按照约定支付货款和酬劳 ,骗得你的信任 ,目 的 是让你加大投入,多刷多赚 。

  第4步 实施诈骗

  从第3、4单开始,骗子就会以“任务未完成”“卡单”“未按操作进行”等各种借口拒绝支付货款和酬劳,并不断鼓励你继续刷单,且表示只有不断刷单才能拿到之前的货款和酬劳 。(假的)如果你听信了骗子的话 ,想要拿回之前 的货款和酬劳,那就一步步陷得更深了 。

  ■ 刷单类诈骗 的3个版本

  V1.0版—常规型

  诈骗者→发布广告→即时通信→网民→话术文档→商品链接→小额返现→大额失败

  V2.0版—赌博型

  诈骗者→发布广告→即时通信→网民→话术文档→赌博网站→小额盈利→大额失败

  V3.0版—抢单型

  诈骗者→发布广告→即时通信→网民→话术文档→刷单APP→前期抢单盈利→后期平台跑路

去年卖地收入减少约3万亿 !2023年“土地财政”将去往何处 ?******

  多年来,“土地财政”一直是热议 的经济话题,今年也不例外 。近期 ,第三方机构克而瑞统计 的数据显示,2022年 ,随着我国房地产销售端疲软,土地出让金收入下滑 ,全国土地市场成交建筑面积为14.44亿平方米 ,成交金额4.73万亿,较2021年同期分别下降了37% 、31% ,土地出让金从高峰 的8.7万亿下降了约3万亿规模。

  “土地财政” ,顾名思义 ,指的是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 ,政府财政收入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其中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属于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因不用上缴中央,土地出让收入 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财政 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

  实际上,经历了二十多年 的快速增长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需求见顶,土地出让金 的增速明显放缓,长期来看,地方政府高度依赖的“土地财政”将难以为继,如何弥补土地出让金下滑带来 的财政资金缺口 ,成为地方政府不得不面对 的问题 ,那么 ,2023年,甚至更远的将来 ,“土地财政”又将去往何处?

  “土地财政”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我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始于1987年12月1日,彼时,深圳会堂座无虚席,经过17分钟的轮番叫价 ,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以525万元拿下了这块8588平方米的住宅用地,敲响了建国以来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的“第一槌”。

  根据《中国土地年鉴1996》的数据,1995年,全国通过出让方式提供用地43403公顷 ,出让金总额为420亿元 。1998年 ,我国正式开启住房市场化改革,此后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该数据一路上涨,2007年 ,首次突破1万亿元 ,直到2020年 ,我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额已经升至8.4万亿元,是1998年 的200倍 。

  根据财政部官网公布的数据,仔细观察可以发现,2017年开始,我国土地出让金的增长开始变得很有规律 ,连续四年 ,每年的增长金额都在1万亿左右,直到2021年,国有土地出让金 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 ,仅增长3000亿元左右 。

  土地出让金快速增长 的同时,地方财政对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 。根据第一财经测算,2017年开始 ,我国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比例(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地方政府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连续5年超过三成,2020年占比达到43.59%,2021年下降至41.81%,仍在4成以上 。

  分区域来看,粤开证券研究院统计 的数据显示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持续流入 、土地市场需求旺盛 ,土地出让收入在地方综合财力中 的占比(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 ;而西部和东北地区土地市场不够活跃 ,土地出让收入相对较低,更依赖中央转移支付。例如 ,2020年 ,浙江、江苏 、福建、山东、广东 、重庆6个省市的土地财政依赖度高于30%,分别达到51.9%、46.9%、40.3% 、38.7% 、33.8%和32.0% ;而新疆、宁夏、青海、黑龙江、西藏5个省份对土地财政 的依赖度偏低,均低于10%。

  分城市来看 ,粤开证券研究院统计 的数据显示 ,2020年,广州、长春、杭州 、福州、南宁、海口 、贵阳、西安 、徐州、扬州、温州、金华、襄阳 、南充,这些城市对土地财政 的依赖度都较高 ,政府性基金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的比值均达到1.5倍 ,甚至更高;牡丹江 、深圳、锦州等地对土地出让金收入依赖度相对偏低,其政府性基金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的比值分别为0.3倍、0.3倍和0.4倍 。

  土地出让金下滑

  然而,在土地财政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的同时 ,我国 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却面临下滑的事实。2022年 ,随着我国房地产销售端疲软 ,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再次下滑。

  此前,财政部发布的《2022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显示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3217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4.9% 。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4258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4% ,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38507亿元 ,比上年同期下降28.3% 。

  近期 ,房地产研究机构克而瑞统计 的数据显示 ,2022年 ,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3.6亿平方米,销售额13.3万亿元 ,同比分别下降24% 、27% ,行业规模重回2015年。与此同时 ,全国土地市场成交建筑面积为14.44亿平方米,成交金额4.73万亿,较2021年同期分别下降了37% 、31% 。土地出让金从高峰 的8.7万亿下降了约3万亿规模 。

  克而瑞地产研究院数据显示,从土地成交建筑面积TOP20 的城市来看,有12个城市的成交量相比去年有所减少,平均降幅达35.7%,降幅超过30% 的城市多达7个,其中降幅最突出 的当属遵义 ,成交建面刚刚超过1000万平方米 ,同比降幅高达65%。

  克而瑞地产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显示,除部分特别优质的地块以外,土地市场底价成交、城投托底成为常态 ,不少城市城投拿地金额占比超过5成,沈阳 、无锡城投托底拿地 的比例甚至超过9成,市场低迷的城市城投拿地也尽显疲态 ,流拍率高企。

  价格方面,克而瑞地产研究院数据显示 ,受一线城市供地质量提升的影响 ,2022年全国300城土地成交楼板价小幅上涨 ,增至3266元/平方米,再度创下历史新高 。不过,由于新房市场仍处于低位 ,加之房企资金压力依然较大,房企拿地积极性仍处于低位,全年溢价率仅有3.7% ,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7.9个百分点。从集中供地 的22城来看,2022年有17个城市的地价下降。

  那么,土地市场出让规模为何下降 ?房地产研究机构中指研究院土地事业部负责人张凯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与土地市场成交规模相关性最高 的仍然 是新房市场成交规模。今年以来 ,受期房烂尾担忧 、房价上涨预期转弱 、居民收入预期悲观三重因素影响 ,新房市场规模明显缩量,导致房企拿地积极性高开低走 。他指出 ,上述影响新房市场 的三个因素中,能在明年有显著缓解的恐怕只有期房烂尾担忧 。而随着疫情管控放开和经济活动 的逐步恢复,居民收入预期的转变或将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房住不炒” 的基本国策下,房价上涨预期转弱将不会有根本性 的改变。因此短期 的新房成交规模很难较今年发生显著好转 ,土地市场随之亦难有明显 的变化 。

  张凯进一步表示 ,从长期来看 ,土地市场与人口数量变化息息相关,人口净流入 的城市土地市场仍然能够维持一定热度,而人口净流出的城市土地财政或将难以为继 。总体而言 ,我国城镇化率已经接近瓶颈 ,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对于住房需求均产生负面影响,土地市场成交规模整体呈现逐步下降 的趋势将是必然。

  硬币的正反面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土地财政”二十多年 ,为我国城市 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 的数据显示 ,1999年 ,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0.9%,比1995年提高1.9个百分点,城市化处于较低水平 ,而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4.72% ,。

  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在其出版 的新书《大崛起 :中国经济的增长与转型》中肯定了“土地财政”的价值,他表示 ,中国城市化伟大成就背后 的重要原因 ,就是创造性地发展出了一套将土地作为信用基础的制度——“土地财政”。在他看来,相对于“征税”,通过“所出售土地的升值”来回收公共服务投入的效率是如此之高 ,以至于城市政府不仅可以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甚至还可以以补贴的方式为能够带来持续性税收 的项目融资 。

  与此同时,赵燕菁在其上述新书中也叙述了“土地财政”带来的问题 :“土地财政” 的本质是融资 ,使得不动产变成投资品 ,一旦房价暴跌 ,大规模 的资产贬值将导致难以想象的金融海啸 ;“土地财政”不仅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财富 ,同时也给企业和个人快速积累财富提供了通道,同时 ,没有机会投资城市不动产 的居民与早期投资城市不动产的居民的贫富差距迅速拉开 ,房价上涨越快 ,贫富差距越大 ;另外,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协调 、不平衡 、不可持续”,还占用了大量应该用于其他发展项目 的资源 。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也认为 ,一方面 ,土地出让收入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财政收入来源 ,缓解了一般公共预算压力;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形成了大量 的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带动了经济发展;推动了房地产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土地财政也让部分地区 的高地价推动了高房价 ;间接推动了融资平台和政府债务;在土地财政快速发展过程中 ,出现了破坏耕地 的行为 ;在征地过程中因简单粗暴执行和补偿问题引发了部分社会问题等。

  土地出让规模急速扩张 的同时,一些城市非理性供地为后期房地产市场转弱也埋下了伏笔 。克而瑞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报告表明 ,目前 ,我国约8成的城市市场需求及购买力明显透支 ,近一半的城市土地供应过量,随着房地产市场步入调整周期,去化压力不断加剧 。另外,不少城市因大力发展新区便将供地指标向新区倾斜 ,但因为市政配套尚未真正落地 ,人口导入情况自然不甚理想 ,致使外围区域供需周期性错配。

  资金缺口如何弥补 ?

  回顾过往,“土地财政”有功有过 ,向前看 ,未来土地使用权出让金逐渐减少已成为不争 的事实,财政收入长期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也将难以维,寻找新的财政收入增长点已经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对于上述问题,一部分观点认为 ,应该从税收方面着手。

  赵燕菁表示,“土地财政”只是专门用来解决城市化启动阶段原始信用不足问题的一种特殊制度,随着原始资本积累的完成,“土地财政”也必然会逐渐退出 ,如何弥补放弃“土地财政”造成 的损失 ?他指出 ,可以仿效发达国家 ,从“土地财政”转向“税收财政”,突破现有的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体制 。赵燕菁也表示 ,贸然放弃“土地财政”,对还未完成城市化原始资本积累 的城市来说,存在巨大风险,另外,以间接税为主转向以直接税为主 的改革也并非易事。因此 ,城市新区则应维持高效率 的“土地财政”积累模式,另外,可以把巨大的利益调整分解到数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化水平 的提高,逐渐演变为直接税与间接税并重 ,乃至以直接税为主 的模式。

  回溯“土地财政”形成的原因 ,不少观点认为 ,土地财政源于1994年开始的分税制 ,因为分税制改革导致地方收入占比低、支出占比高,这种资金缺口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土地出让、城投平台等方式融资。对此 ,粤开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曾在公众号“粤开志恒宏观”上发文表示,分税制和住房市场化改革都只是“土地财政” 的促成因素,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机制才是问题的关键 ,激励机制决定行为 ,引发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和土地财政等连锁反应 。如果没有分税制 ,只要存在GDP考核 ,仍会产生资金饥渴和不足。

  罗志恒则表示 ,未来 ,无论是土地供给还是需求都将呈现下降趋势 ,这直接影响未来土地财政 的可持续性,因此,未来构建地方稳定 的财政来源极为重要 ,房地产税开征 是大势所趋。同时,罗志恒也指出 ,房地产税 的体量短期内难以取代土地财政 。

  也有观点认为 ,应该大力发展其他产业。万通集团创始人冯仑近期在其微信视频号“风马牛地产研究院”中表示,当房地产销售端出现下滑 ,不少城市都会开始出现土地财政的缺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这些城市应该大力发展房地产以外 的其他产业 ,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以此让税收增长 的更快 ,来弥补卖地收入 的缺口。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近期公开撰文表示,国企资产 是当前政府部门除了国有土地资产之外的最大一块资产了,如果通过提质增效,若能够让300万亿元的国企总资产 的回报率提高一个百分点 ,则就有3万亿元收益增加 ,基本可以弥补土地财政消减带来 的收入缺口。“当然这不是短期就能提升一个百分点 ,但只要坚持不懈地盘活国有资产 ,推进国企改革 ,若干年后,应该会有成效。”李迅雷补充道 。

  张凯对第一财经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基建投资引领 的城镇化一直助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近年来,受到经济下行的压力 ,基建投资再次成为拉动经济增长 的引擎,而基建投资的成本依赖土地财政 。此外,近期推出房产税 ,将对房地产市场造成冲击,从而进一步降低房企拿地意愿,对土地财政产生更大的压力。因此 ,短期来看 ,土地财政难以替代。

  “长期来看,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对基建投资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但城镇化率、居民部门杠杆率即将达到增长瓶颈,基建投资+土地财政 的经济发展闭环难以为继。”张凯认为,房地产税作为长期 、稳定 的税源,在近二十年房地产也高速发展的基础上也有足够的存量房屋可供征税 ,适合在未来长期替代土地财政补充财政缺口 。

  总 的来看,上述不管是直接税 的税收制度变革 ,征收房地产税,还是大力发展其他产业 ,或是盘活国有资产 ,都不是一蹴而就 的事情 ,那么 ,短期,如何保障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让地方财政平稳过度?克而瑞研究院提出 ,当前应该提振市场信心 ,完善保交楼、保就业、销售保价等兜底机制 ,缓解市场观望情绪 ,需求端全面放松限购 、限贷 、限售,取消“限跌令”,政府回购商品房,与此同时,适当缩减供地规模,优化调整供地结构,以此破局短期楼市的困境。

  近期 ,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公开表示 ,为了改善房地产消费观 ,财政方面也应该发力。土地价格 的高企是造成房价高的重要因素,因此 ,要适当降低城市土地出售价格,来促进开发商成本 的下降 ,带来房价的下降 。另外,目前在销售领域里的税费负担还是很重 ,应当适当降低 ,让老百姓感受到政府的温暖。同时 ,也应当降低金融机构的按揭抵押利率,目前 的按揭抵押利率(4%)还 是偏高 的,应该降1到0.5个点。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每日彩票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