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彩票客户端_每日彩票投注
每日彩票开户2023-10-06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广东广州努力提升规划建设精细化 、品质化水平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核心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 、建设 、治理水平 ,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在广东省 ,广州市地处珠三角中部,九脉汇聚、三江汇流,以优越 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人才 的聚集 、产业的发展。如今,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之一,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切实提高规划水平,塑造高品质的生产、生活 、生态空间 ,备受关注。

  党 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 、治理水平 ,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 、韧性 、智慧城市。”地处珠三角中部,九脉汇聚 、三江汇流,广东省广州市以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人才的聚集 、产业 的发展,如今又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 。如何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塑造高品质 的生产、生活 、生态空间 ,成为广州在近年发展中的关注重点。

  作为国内首批实施规委会制度 的城市、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试点,广州市率先编制形成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充分体现“一美三高” ,即美丽国土空间 、高质量发展 、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的新要求 。从人 的感受出发,创造高品质的丰富空间;从历史文脉出发 ,保护传承地区文化传统 。科学的规划 ,多元 的公众参与机制 ,不断提升着城市规划建设的精细化、品质化水平 ,助推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高质量发展 。

  办实事惠民生

  提升宜居品质

  隔珠江与“小蛮腰”相望 ,一座两层高 的白色建筑挺立猎德桥头,整个建筑白天温润如玉,夜晚则熠熠生辉 。

  “每天晚上散步经过,感觉这个建筑很美观 ,完全没想到竟 是一座变电站 。”街坊何先生经公众开放日参观之后,对变电站的印象大为改观,“以前担心变电站辐射会有影响,现在看到数据 ,放心了。”

  抓住市民最关心 的问题,将“邻避”设施转变为“邻利”设施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会同供电部门费了不少心思。“这是广州首批‘社区事·大师做’项目之一 ,邀请了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陈雄主笔设计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介绍 ,设计师使建筑与绿化景观融为一体 ,同时兼有变电站科普中心功能 ,超越了传统变电站 的概念。

  “开放性 、公共性是我们设计中非常强调 的一个方面。营造出一种万家灯火的感觉 ,让变电站从单一的市政设施变成市民喜爱的公共建筑 。”设计师陈雄认为 ,好 的公共场所最重要 的功能是能让人停留并感到舒适 ,“小项目往往容易被忽视 ,但是对于城市的品质提升常常起到关键作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公众对美育、公共艺术 、环境整体品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社区 是居民生活的主要空间,社区设计 是否合理 、功能 是否完备、环境 是否优越,直接影响生活品质。

  2019年以来 ,广州深入探索社区设计师工作 ,大力推行“社区事·专职做”“社区事·大师做”“社区事·街坊做”等行动,努力以“设计 的力量”精心绣出宜业宜居的品质之城,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全市征集专业领域精英人才 ,形成专家名录,各区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聘请设计师 。

  越秀区总规划师全过程协调海珠广场品质提升工程 ,实现交通环岛式广场向步行礼仪式公共空间的嬗变;荔湾区社区设计师工作组推动沙面岛实现步行街区 ,增添亲民“口袋广场”,改善居民背街里巷生活体验……让设计融入城市 ,推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变化 ,持续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

  据统计 ,目前全市已聘请344名社区设计师和163名乡村规划师入驻各街道城乡社区。广州社区设计师工作入选了自然资源部地方典型实践经验案例,多方参与机制,把事情办实 、办好,让“烦心事”变“舒心事” ,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强规划促产业

  推动经济发展

  互联网产业迭代升级,广州发力数字经济 。毗邻珠江 的海珠区琶洲岛 ,阿里巴巴 、腾讯 、唯品会等一大批互联网企业进驻于此 ,千亿级的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正在形成 。

  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各具特色却又整体协调 ;骑楼街道融合当地岭南元素,构建宜人商务环境 ;建筑以连廊串连 ,建筑风格上凸显文化底蕴 ,使用中便民宜行……

  “我们去地铁站或者去银行 ,可以通过骑楼,不淋雨 、不晒太阳。”自从前年搬到琶洲西区唯品会新大楼办公,肖女士越来越多地体会到集聚区的设计优势,“通过连廊出行方便 ,中心广场增添绿色,闲时散散步,能缓解工作压力。”

  “琶洲西区实施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和地区场地顾问制度,从不同角度把关规划、建设。”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建筑规划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 ,地区城市总设计师侧重于对整个区域 的公共空间 、建筑形态、广场公园 、骑楼 、连廊等提出专业咨询意见 ;地区场地顾问侧重于对机动车道、自行车道 、人行道 、小转弯半径 、公交站台、道路照明、公共座椅、垃圾桶等场地景观设计予以把控,制定了40种场地设计要素建设实施标准 ,延伸至实施 、使用 、养护等环节 。

  “规划布局更紧凑 、尺度更宜人 ,最大化集约节约用地和利用江景资源 ,为产业链条延伸和企业发展留足空间。”广州市对土地储备 、产业规划 、城市设计、土地招商与出让进行全过程管控 ,琶洲管委会建设促进科科长姚响全程跟进,“通过开展高质量控规编制和城市设计 ,参与土地供应前期商务谈判,完善土地出让条件 ,把规划要求融合于‘引资’‘引智’‘引技’工作 ,实现区域开发过程中规划 、市场 、政策 的集成互动。”

  “琶洲西区 的规划, 是广州 的一次积极探索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地区规划管理处工作人员表示 ,白云湖数字科技城等产业园区 ,也从土地出让走向产业招商 、由土地收储走向城市设计一体化,这种规划形式以精细化、品质化 的城市设计,实现了有限空间里 的创新发展,在实现“产业提升、环境提升”的基础上,提升了城市品质 。

  微改造传文脉

  留下文化记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 ,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 、文化延续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广州 是座千年古城 ,城市 的发展,不仅要加入现代元素,也要注重保留传统格局 、街巷肌理和景观环境,更重品质 ,更强调以人为本 ,更善用中国智慧,更自觉将中华文化传统和当代生活结合起来 。

  矗立在珠江白鹅潭畔 、融现代设计与历史风貌于一体的建筑群 ,吸引不少市民驻足——这 是今年5月正式开放的广州铁路博物馆 。“这里原先 是粤汉铁路黄沙车站的旧址, 是广州市历史建筑。经过8年多时间,以‘绣花’功夫微改造而成 ,所有横梁都留着以前 的编号,地板也保持着当时仓库的原样,做到了‘修旧如旧’。”广州铁路博物馆工作人员陈涛介绍 ,博物馆由院士团队负责改造设计,整体建筑保留了基本原始风貌,集陈列、收藏、展示、科普、教育于一体,通过实物展陈及声 、光 、电等多媒体手段,展现铁路历史,宣扬铁路文化。

  在广州 ,永庆坊历史街区进行整体保护 ,实现环境提升 、文脉传承 、功能转变 、老城新貌;泮塘五约古村保留街区原有紧凑 的空间格局和历史肌理,修缮传统建筑 ,推动传统工匠项目落户 ;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引入民宿 、咖啡 、艺术廊 、文创等与特色风貌契合 的新业态,通过居民捐赠展品 、邻里互助等系列社会治理创新 ,让生活与街区公共空间改造共振;还有TIT创意园 、太古仓等工业遗存改造利用项目,保留传统空间形态、厚植文化底蕴 ,塑造出交往便利 、生活舒适 的公共空间。

  近年来 ,广州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台《广州市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的实施意见》,制定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五年行动计划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传承工作指引 、2022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评估工作方案,修订市文物管理和名城保护委员会议事规则,进一步强化市文物管理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 的统筹协调作用 ,全面系统建立健全标本兼治长效机制。据统计 ,全市新增认定传统风貌建筑485处,新增历史建筑13处 ,形成378条传统街巷保护名录研究成果。

  “接下来,在‘抓保护’ 的基础上 ,我们将持续‘抓行动’‘抓特色’ ,采用‘绣花’功夫推进历史文化遗产发展利用 ,打造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典范区域和精品项目,探索名城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的新路径 ,让广州这座千年古城焕发经典名城 、时代花城魅力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邓毛颖说,面对实现老城市新发展 的命题,广州将坚持规划引领 ,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 、保护与利用 、保护与民生 、保护与生态 的关系,擦亮广州历史文化名城 的“金字招牌”。(人民日报记者 罗艾桦 姜晓丹)

每日彩票客户端

中国教育以质图强高质量发展******

  作者 :王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财政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基础教育:构建素质教育新格局

  2022年 ,基础教育迎难而上、奋力改革,着力构建发展素质教育新格局 ,着力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 。

  发展素质教育找准突破口 。

  素质教育理念和政策落地见效的关键在于德育、素质教育 的应有地位和科学评价体系真正确立起来。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寻求突破 ,立德为先有抓手 ,核心素养有载体 ,评价改革有导向 ,“双减”工作有成效,带来中国基础教育 的深刻改变。

  育人 的根本在于立德,德育 是素质教育 的灵魂 ,思政课 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 ,建设“大课堂” 、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2022年1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 的意见》 ,针对中小学思政课存在教师兼职比例过高、专业性不足的问题 ,明确具体的专职教师配备比例,提出到2025年“小学专职教师配备比例达到70%以上 ,初高中配齐专职教师” 的目标。一系列举措强调了善用“大思政课”,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育人以大德 ,助力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 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

  课程是育人载体 ,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核心作用 。2022年3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 ,基于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 的目标要求 ,通过培育核心素养来实施素质教育 ,引领课程改革由“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推动育人方式深度变革 。

  考试评价是“指挥棒”,普通高中 是应试教育“重灾区”。为克服普通高中办学中“唯分数、唯升学”倾向 ,从“育分”转向“育人” ,教育部2021年12月31日印发、2022年开始实施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从办学方向 、课程教学 、教师发展 、学校管理、学生发展等5个方面明确了普通高中办学质量的评价标准 ,并把不给年级、班级、教师下达升学指标,不炒作高考“状元”等作为考察要点,确立起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 。2022年3月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 ,与2019年教育部印发 的《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一起 ,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的考试内容体系和考试方式 ,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或依据 ,促进素质教育实施 。

  深入推进“双减”,优化教育生态,继续完善“1+N”的“双减”政策制度体系,强化监管执法 ,实现全覆盖、全链条治理 。2022年1月 ,教育部、中央编办和司法部印发《关于加强教育行政执法深入推进校外培训综合治理的意见》指出 ,到2024年 ,基本建成权责明晰、管理规范、运转顺畅、保障有力 、监管到位的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体系 。2022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十二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工作的意见》,明确到2024年6月 ,隐形变异培训得以全面清除,有力确保“双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的主要目标。2022年11月 ,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 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 ,推动非学科类培训为学生发展兴趣特长、拓展综合素质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明确到2024年,非学科类培训治理成效显著。

  一年多来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 ,“双减”工作扎实推进 ,校外培训市场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校内减负提质受到普遍认可,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发展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

  提高教师质量找到新模式。

  教师 是教育的第一资源 ,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 的教育 。造就新时代基础教育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需要从源头上抓起 ,筑基提质、补短扶弱 、做优建强,筑牢强师之基 。

  推动教师教育振兴发展 。2022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 的通知》,提出在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中稳步推进免试认定改革 ,将教师队伍质量关口前移到培养院校,吸引真正乐教、适教、善教 的优秀人才成为教师队伍后备军。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 ,实施高素质教师人才培育计划 ,构建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 、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 的开放、协同、联动 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

  加强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后备。教育部等九部门在2021年发布《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即“优师计划” 。2022年9月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的通知》 ,提出“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的核心关切,一 是从源头上改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二 是聚焦“优秀”,全面落实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 ;三是强化“保障”,确保师范生在校“下得去 、留得住、教得好、得发展” ,鼓励支持毕业生长期从教 、终身从教。

  名校长领航让学校走上名校路 ,名师汇聚才能成就好学校。2022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的通知》。2022年12月 ,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培养基地及培养对象名单,确定150位教师为名师培养对象 、10家单位为名师培养基地 ,150位校长为名校长培养对象、10家单位为名校长培养基地 ,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鲜明教育理念和成熟教学模式 、能够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名师名校长,培养为学、为事、为人示范 的新时代“大先生” 。

  职业教育 :着力提高质量提升形象

  2022年 ,职业教育聚焦“提高质量、提升形象” ,改革攻坚在类型定位 、体系建设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等方面全面发力 ,破解“大而不强”问题,助力技能型人才培养和技能型社会建设 。

  顶层设计回归技能教育本质。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技能教育为核心 的教育类型。2022年4月,新修订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从立法层面对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 的实施、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等作了全面 的制度安排 。据新华社2022年10月报道,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的意见》 ,提出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 、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为基础 、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据新华社2022年12月报道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 的意见》,提出以提升职业学校关键能力为基础 ,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 ,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 ,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 、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适应性和吸引力 。

  关键要素提升院校办学能力。

  办学条件 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 。2022年5月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 的通知》 ,提出逐步提升教师培养学历层次,带动“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建设,推进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 、校企互聘兼职 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育部办公厅2022年9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的通知》 ,10月印发《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 的通知》 ,明确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突出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考察 ,注重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实绩 ,形成“双师”团队建设范式 。2022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 ,持续加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 ,明确各地职业学校办学条件重点监测指标全部达标的学校比例 ,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吸引力。

  工作场景增强学生职业能力 。

  实习实训是职业教育 的重要育人环节 ,既是学生专业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的必备途径 ,也 是提前熟悉岗位和融入社会 的重要方式 。教育部等八部门2021年12月31日印发 、2022年开始实施 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着眼实习全程 、聚焦关键节点和各方责任权利义务 ,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实习 的行为准则,提出1个“严禁” 、27个“不得”,为实习管理划出了底线和红线 。2022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 的通知》 ,提出面向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下人才紧缺技术岗位 ,以校企联合实施中国特色学徒制为主要培养形式 ,建设一批现场工程师学院 ,培养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 的现场工程师 ,形成为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系统储能 、赋能的人才培养培训生态。

  高等教育 :全面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2022年,高等教育聚焦国家发展 、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战略需求 ,以学科建设引领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组织体系改革,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全面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

  “双一流”建设突出学科特色。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的引领性和标志性工程 ,首轮“双一流”建设2016年启动至2020年结束 ,初步评估若干所高校逐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2022年1月,教育部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的若干意见》 ,“双一流”建设正式进入新一轮周期,强调优化以学科为基础 的建设模式 。2022年2月,教育部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名单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淡化高校的“身份”和“帽子”。高校将在国家分类评价体系 的导引下,探索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聚焦各具特色的优势领域和方向上创建一流。

  “新农科”推进学科跨界融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关键在科技、在人才 、在教育 。针对传统高等农林教育学科碎片化 、过度分化 、“单兵作战”的问题 ,2022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指出引导涉农高校面向新农业 、新乡村 、新农民 、新生态,面向粮食安全 、生态文明 、智慧农业 、营养与健康 、乡村发展等五大领域,设置生物育种科学等12个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 。2022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 的意见》 ,提出推进农林教育供给侧改革,加快构建多类型农林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高层次 、高水平 、国际化的创新型农林人才。

  哲学社会科学强化体系建构。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日益完备。2022年,两份重要文件相继出台 ,积极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稳步发展。据新华社2022年4月报道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建设。据新华社2022年5月报道,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联合印发《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强调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作用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 ,提升高校咨政服务能力 。强调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打造一流学科专业群 ,构建适应国家需求支撑知识创新的学科体系 。

  科研组织强调“大科学”模式 。

  现代科研正在从自由探索为主向与重大问题导向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并重转变 ,需要高校科研组织模式从学科导向 的松散型“小科学”科研模式 ,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目标任务的系统生态型“大科学”科研模式转变 。据2022年8月教育部消息,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 的若干意见》,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 、引领性科技攻关 ,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 ,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每日彩票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