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彩票交流群 - 每日彩票官网网址
每日彩票登录2023-11-03

东西问丨陈坚 :泰山上的《金刚经》摩崖石刻如何体现佛教中国化?******

  中新社济南1月11日电 题 :泰山上的《金刚经》摩崖石刻如何体现佛教中国化 ?

  ——专访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学系主任、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陈坚

  作者 吕妍

  作为中国五岳之首和古代帝王封禅胜地,泰山被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泰山上 的《金刚经》摩崖石刻是中国迄今所存面积最大 的摩崖石刻佛经 ,刻在泰山中溪支流约1200平方米的缓坡溪床石坪上,构思奇巧 ,气势宏大。《金刚经》石刻缘何而来?佛教在中国化的进程中如何与中国艺术形式融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学系主任、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陈坚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佛教自传入后便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 ,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国佛教文化 。中国的哲学 、文学 、书法、绘画等,不同程度地受到佛教影响,其中 ,摩崖石刻具体受到了哪些影响 ?

  陈坚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 ,经过长期演化 ,与中国本土 的儒家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 ,而这中国化 的佛教反过来又促进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 ,从而真正实现了“文明互鉴”意义 。

泰安洪顶山摩崖石刻 。受访者供图

  所谓“摩崖石刻”,广义而言就是人类在自然界的崖壁岩体上刻画和雕凿意在反映人类自身思想和实践 的各种符号和图像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 的“岩画”,后来随着人类文明 的发展,摩崖石刻 的内容也不断变化 ,日渐丰富。这在中国尤其表现为佛教传入后佛教题材 的大量涌现 ,如甘肃敦煌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 ,都是大型 的佛教摩崖石刻群。至于规模较少或单体的佛教摩崖石刻,大江南北更是不计其数 。

  如果依主题分 ,那么中国摩崖石刻中数量最多的就 是佛教摩崖石刻 ,它们既 是记录佛教中国化漫长千年历程的“有生命 的石头” ,同时又 是举世公认 的中国文化艺术瑰宝。

  中新社记者 :佛教的《金刚经》为何会被刻在泰山 的石壁上?这与《金刚经》蕴含的核心思想有关吗 ?

  陈坚:从内容上看,中国 的佛教摩崖石刻,包括石刻佛像 、石刻佛经文句和石刻佛教名号。在山东众多的佛教摩崖石刻中 ,最著名的莫过于泰山经石峪 的《金刚经》石刻 ,刻 的是鸠摩罗什(343-413)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通行本《金刚经》)之前16章,也就 是从“如 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至“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 ,果报亦不可思议” ,原文有2998字 ,现存1382字(含尚有痕迹者) ,个个字大如斗,一尺见方 ,有“榜书之宗”的美誉。

泰山上的金刚经石刻 。受访者供图

  南北朝时期,以泰山为中心的山东多地出现了大量摩崖石刻佛经,绝大部分都与《金刚经》义理相同亦即谈论“空观”的般若类经典 ,如徂徕山 的《摩诃般若经》石刻和《文殊般若经》石刻、峄山的《文殊般若经》石刻、尖山 的《思益经》石刻和《文殊般若经》石刻等 。除了这些摩崖刻经 ,还有意在昭示“空观” 的摩崖题名,如“文殊般若”“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大空王佛”等。此外 ,泰山周边还有许多般若类经典的碑刻,如曲阜胜果寺的《金刚经》碑 、兖州泗河和汶上水牛山 的《文殊般若经》碑等。尤为重要的 是 ,在洪顶山 的《法洪铭赞》石刻 ,内容 是印度僧人释法洪来到山东弘扬“空”观 。

  以上表明,南北朝时期,以讨论“空观”为内容的佛教般若学在山东地区非常流行,是中国佛教的一个缩影 。因为中国化佛教 ,就是以般若“空观”为基础发展起来,是般若学在中国流行的直接结果,而《金刚经》则是对般若“空观”最经典最简洁的表达,雅俗共赏,僧俗共尊, 是中国佛教史上最为流行的佛经 ,自古至今 ,具有极高的佛教和文化价值 。

  在中国古代,那些被认为有价值 的东西往往会“勒石为记”予以赞美推崇,俾使流传存世。虽然学界对泰山刻《金刚经》还有种种不同 的解释 ,但从以此经为代表 的般若学与中国佛教 的特别密切关系来看,“勒石为记”应该是最重要的原因。

  中新社记者 :《金刚经》在佛教中国化 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

  陈坚:《金刚经》是汉译般若类经典 的代表 , 是佛教“般若思想”的精华所在。所谓“般若” ,乃是梵语“Prajna” 的音译,意为“空性智慧”,亦即领悟“空”的智慧 ,它 是佛教 的最高智慧 。作为“五岳之首” 的泰山乃 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 是中华民族 的圣山。泰山文化集儒佛道三教于一身 ,它所蕴含 的“圆融智慧”也 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智慧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金刚经》被刻在泰山上 ,应该是最完美地体现了佛教“空性智慧”和中华民族“圆融智慧” 的“高峰对话” ,结果即产生或印证了佛教中国化,如天台宗、禅宗等。换言之即 ,佛教的“空性智慧”和中华民族的“圆融智慧”共同参与了中国化佛教的建构 。

泰山上 的金刚经石刻 。受访者供图

  《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取经过程中施展的七十二变就 是《金刚经》中“空观”的体现: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不可执著于一个标准一种方法 ,只有随缘而变 ,才能解决问题。印度佛教 是在印度文化土壤中产生 的,有特定 的印度之缘;同样地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因为中国文化 的不同 ,必然随中国文化之缘而发展出中国化的佛教,这 是《金刚经》“空观”的逻辑结论和题中应有之义 ,或者说 ,是以《金刚经》“空观”为核心 的大乘佛教的内在要求 。《金刚经》所说的“如来所说法 ,皆不可取,不可说”以及“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也可以理解为只有不执著于印度佛教才能开出中国化的佛教,这体现出《金刚经》对佛教中国化的意义 。

  基于“空观”的大乘佛教 是个开放体系,佛教中国化正是在大乘佛教 的开放体系中自觉实现。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538—597)将这样的佛教中国化归结为“随情所立,助扬佛化”,其中 的“情”就是中国文化之缘。

  中新社记者 :佛经 是佛教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佛经的汉译又 是如何体现佛教中国化 的 ?

  陈坚 :佛教 的思想通过佛经来表达和传播 。佛教传入中国就 是从佛经的汉译开始 ,而佛教中国化也是从佛经的汉译开始 。在汉译过程中 ,译者不是简单地移植印度佛经,而 是充分考虑了译文如何与中国本土文化相适应。比如东晋时期道安法师(312—385)就曾提出 ,佛经汉译要遵循“五失本三不易”的原则(参见道安《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大意是说 ,把印度语翻译成汉语并让中国人能读懂是不容易 的(“三不易”) ,因而在尽量保持佛经原意之下 ,有五种情况可以不必遵循原经文本而按照中国语言和文化 的习惯来加以翻译(“五失本”) ,这其实就 是佛经汉译过程中的中国化 。

    江苏省南京市 ,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内 的“汉文大藏经博物馆”中的金刚经雕版。视觉中国供图

  比如“五失本”之一是“胡经尚质 ,秦人好文 ,传可众心 ,非文不合 ,斯二失本也”,意思 是说,印度佛经(“胡经”)重“质”不重“文” ,而中国人(“秦人”)是“好文” 的,所以翻译时不光是将其意思译出来,还要讲究译文 的文雅和文学性,就像孔子所说 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金刚经》就 是如此“文质彬彬”的“君子文” ,有着极高 的文学水准 。《金刚经》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佛教流传最广且雅俗共尊 的佛经 ,与其译文之优美文雅有极大 的关系 。

  中新社记者:佛教传入并与中国文化融合发展后 ,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佛教 ,中国佛教会如何影响世界?

陕西西安,大雁塔和玄奘雕像同框 。唐朝高僧玄奘在推动以佛教为代表 的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陈舒一 摄

  陈坚:所谓佛教中国化 ,其实就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发展出中国化 的佛教。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 ,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并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

  佛教在古代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基于佛教“空性智慧”和中华民族“圆融智慧” ,建立起以和谐与包容为根本理念的中国化佛教 。当前 ,随着中国扩大开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 的实施 ,中国化佛教也会随着这个缘走向更广大 的世界,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和谐与包容的思想智慧 。(完)

  受访者简介 :

  陈坚 ,现任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宗教学系主任 ;山东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天台宗研究生导师等 。主要研究佛学 、中国哲学、儒佛道三教关系 、中西宗教比较。著有《无分别 的分别——比较宗教学视野下的佛教》,《心悟转法华——智顗“法华”诠释学研究》《无明即法性——天台宗止观思想研究》《烦恼即菩提——天台宗“性恶”思想研究》等 。

每日彩票交流群

中新社70年丨世界华文传媒论坛 是怎样“炼”成的 ?******

  2017年,我曾在由海外华媒人参与的“我与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征文活动后结集出版的《家园》一书 的序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

  “回家 的路途是最美 的诗行。

  我们定期聚首 :南京 、长沙 、武汉 、成都 、上海、重庆 、青岛 、贵阳 、福州……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每两年如期而至 。

  论坛是我们华媒人自己的精神家园, 是奔波再远也要赶赴的盛会 ,是忙碌纷扰中不曾忘记的约定, 是新朋故友欢笑畅叙的节日 , 是故乡 的一声召唤和心中的一份企盼 。”

  “家园”, 是多年来海外华媒人对世界华文传媒论坛 的“昵称” ,也 是我多年来同华媒人交往相处而触摸到的他们 的共同心声 。

  由中新社发起举办 的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先后在南京(2001) 、 长沙(2003) 、武汉(2005) 、成都(2007)、上海(2009) 、重庆(2011)、青岛(2013)、贵阳(2015)、福州(2017) 、石家庄(2019)连续成功举办十届 。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看望出席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 的代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看望出席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代表

  经过近20年 的淬炼打磨,已历十届 的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为中新社进一步创新与海外华媒交流与合作机制 ,广泛联系全球华文媒体 ,致力于建设世界华文传媒资讯中心起到重要作用。也获得世界范围内华文媒体同行广泛和高度的认可,形成了较高的品牌效应 ,并被列入国家级对外传播交流的重要平台。

  本人作为从第一届到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会务工作 的直接参与者和亲历者,见证了论坛从播种、发芽 、浇水 、施肥、培土 、开花、结果的整个成长过程 。

  在中新社成立70周年之际 ,谨以此文记录“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发展历程中 的几个片断。

  “长长久久”“六六顺”

  2000年秋季,加拿大 的一位华文媒体朋友邀请我和同事参加10月份在美国旧金山召开 的世界华文大众传播媒体协会第二届年会 。

  这个由在加拿大攻读新闻学博士的一位中国留学生筹备张罗 的“协会” 是由美加地区的几十家华文媒体组成的一个松散性协会 ,有美加地区的30多位华媒人和几位华文作家一起聚会交流 ,年会正式会议仅半天时间 。

   是次会议结束前当大家谈论下届年会在何地举行 的话题时 ,我贸然建议并希望下届会议 是否可以考虑在中国召开 。

  回国后,我们写了一份调研报告,向当时主持中新社日常工作的郭招金总编辑汇报 。经过中新社社委会研究 ,我社决定另起炉灶,自己主办一次华文媒体的国际会议 。

  中新社社委会经过反复研究后形成共识:若要办会就办一个有一定规模和代表性并颇具规格和档次 的国际会议;社委会决定由我具体负责筹划此事 ,社里举全社之力支持。

  经过充分酝酿和广泛征求意见 ,我社决定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于 2001年9月16—18日在南京召开。

  值得一提的 是,论坛会期“9·16—9·18”也是一组非常吉利 的数字,寓意“长长久久”“六六顺”“八八发” 。

  “9·16”遭遇“9·11”

  2001年9月10日,我和总社一行工作人员提前到达南京,驻进南京中山陵国际会议中心酒店 ,作会议筹备接待工作的“最后冲刺” 。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我们满怀信心盼着论坛举办 的日子快点到来时,却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 的大事 。

  9月11日深夜11点多,当一天紧张 的工作结束后 ,我已经躺上床。突然接到郭招金总编辑从北京打来 的电话 :“小夏啊,出大事了 !”

  我一阵惊讶 :“什么事呀 ?”郭招金总编辑说 :“美国刚刚发生震惊世界 的恐怖袭击!……你考虑一下 ,我们这个会还能不能开?要不要临时取消,延期……”

  这晴天霹雳无疑如一记闷棍重重地打在我头上,当时头“嗡”的一下被炸蒙,几乎失去知觉,全身瘫软,气力全无,一想到经过近一年辛苦筹备的会有可能会流产 ,便如万箭穿心。

  20多年前 ,网络不像今天这么发达。当晚我随即打开房间电视 ,看到凤凰卫视滚动播报美国世贸中心遭恐怖袭击 的画面时 ,心情沉重 。

  深夜12点多,我又拿起电话对郭招金总编辑说 ,海外代表 的机票都已订好 ,还有部分代表已提前到达中国 ,准备15号就到南京报到 ;南京方面 的会务准备也进入倒计时阶段……郭招金总编辑劝我早点休息:“晚上你再考虑一下 ,我们明天早上再作决定。”

  那一夜我思绪万千,翻来覆去,彻夜未眠。

  第二天一早我把自己 的想法再次告诉了郭招金总编辑 ,强烈而又坚定地表示 ,“9·11”事件对大会的如期召开虽然有较大影响 ,但影响也 是有限和可控 的 ,建议会议照常开 ,能来多少代表是多少,开弓没有回头箭 。

  9月12日上午社里经过反复研究、评估 ,最终决定会议还是如期举行 ,顿时我凝重 的心情轻松了好多。

▲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于2001年9月16日在南京召开▲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于2001年9月16日在南京召开

  由于首届华文传媒论坛 是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受邀 的海外代表非常珍视参加论坛 的机会。遗憾 的 是受美国“9·11”恐袭事件影响,许多航班停飞或缓飞 ,美国约有二十多名代表受此影响未能参会。

  但大多数代表并未受此影响,一些代表在“9·11”之前就离开美国回大陆探亲访友,更有一些代表历经艰辛 ,经过多次转机才来到中国 。

  “9·11”恐怖袭击至今已20多年了 ,但至今我还仍然记得有几位美洲地区的华媒代表为参加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而不辞辛劳 ,跨越千山万水、奔波五洲四海 ,绕了大半个地球 ,怀着执着、虔诚之心来参加论坛 的感人情景……

  美国《世界日报》(旧金山版)时任总编辑陈裕如先生在“9·11”后的旧金山时间9月16日 ,搭乘旧金山恢复航班后的第一班飞机于北京时间9月17日赶到台北,在台北又遇台风滞留一天,18日才转乘飞机于当日下午15点赶到南京 。

  为满足陈裕如先生与论坛“见上一面” 的心情 ,我们工作人员派车从南京禄口机场直接将他接到大会会场 ,而此时论坛已进行到闭幕式环节 。

  当长途跋涉坐了20多个小时飞机,拖着行李箱 ,风尘仆仆满头大汗一脸疲惫而又面带微笑的陈裕如先生出现在论坛闭幕式会场时,全体代表顿时起立,为他鼓掌致敬并流下感动的眼泪 。

  另一件令人记忆犹新的事 是:因受“9·11”美国部分航班停飞、延飞的影响,巴拿马《侨声日报》社时任社长古文源先生为了按时赶到南京参会,避道美国而绕道欧洲换了五趟飞机 ,用了四天的时间辗转经过四个国家和地区 ,绕了半个地球才到达南京参会。

  世界华文媒体的“武林大会”

  2001年9月16-18日 ,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如期在南京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的130多家境外媒体的150多人与会。

  海外主要华文媒体的代表基本到齐 ,且与会者都是华文媒体的董事长 、总裁、社长、总编辑 。

  在论坛开幕式当天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会见与会代表,合影留念并发表重要讲话。

  会议开得热烈成功,海外参会代表非常兴奋。在论坛闭幕式上 ,时任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兼中国新闻社社长刘泽彭郑重宣布 ,两年后中新社将举办第二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时 ,会场上响起经久不息 的掌声 。

  首届论坛的成功举办得到与会者 的高度认可。香港《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说:“中新社办这样一个论坛,邀集世界华文媒体,可说是世界华文媒体 的武林大会,在这个大会上彼此交流理念 、分享快乐和辛劳。”

  牵手世界 见证时代

  经过近20年 的淬炼打磨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已成为在世界华文传媒领域享有很高知名度和信誉度 的精品和品牌工程 。

  为保持论坛的品牌形象,我社不断完善和改进论坛的内容和形式 ,坚持精益求精、不断打磨、服务为上、创新引领 的理念 ,使论坛朝着权威、高端、专业 、精品方向发展 ,力争做到可被模仿,但无法超越的境地。

  首届论坛在南京举办时 ,仅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家境外媒体 的150多名代表参会。

  其后参加每届论坛的代表和国家地区 的数目快速增加,到第九和第十届论坛时,已有来自64个国家和地区 的430多家媒体 的460位代表参会,体现出论坛广泛 的参与性、活跃度,以及规模大 、参会范围广、人数多 、传媒类别齐全 的特点 。

▲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夏春平与老朋友印尼《国际日报》董事长熊德龙先生相会▲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夏春平与老朋友印尼《国际日报》董事长熊德龙先生相会

  历届论坛设置 的主题都聚焦中国发展 ,服务国家国际传播总体大局。从第一届到第十届论坛的主题分别是:

  “面对新世纪 的华文媒体”(2001)

  “沟通·合作·发展”(2003)

  “全球中国热中的海外华文媒体”(2005)

  “华文媒体与和谐世界”(2007)

  “全球金融危机下 的海外华文媒体”(2009)

  “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华文媒体”(2011)

  “中国梦——世界变局与华文媒体 的新使命”(2013)

  “海外华文媒体200年——薪火传承与时代担当”(2015)

  “一带一路与华文媒体新发展”(2017)

  “牵手世界 见证时代——华文媒体的中国故事”(2019)

  充分体现出论坛“与时俱进”的时代发展轨迹 。

▲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开幕式▲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开幕式

  精神家园和励志“加油站”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不仅仅 是一个庄重严肃“高大上” 的会议 ,也 是一个充满温馨和情感 的家园。

  在论坛的长期打造过程中 ,我社时时牢记在将论坛打造成一个知名 的国际交流平台的同时 ,也用心赋予它更多人文情怀元素 ,让论坛成为海外华媒人 的精神家园和励志“加油站”,希望华文媒体在世界舆论场 的百花园中鲜艳怒放,永不凋谢。

  长期以来,遍布五大洲 的华文媒体同仁数十年如一日耕耘在华文媒体这块土地上,上下求索,对中外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贡献良多 ,居功甚伟。

  为铭记那些长期在海外为华文媒体的耕耘而默默奉献的老一辈华媒人,我们在几届论坛上设计了“嘉奖”致敬环节 。

  在第六届论坛上,大会首次设立“资深华媒人荣誉奖” ,并专门举办颁奖晚会。

  会上我社向长期从事华文媒体事业 ,从业超过 40年的 9 位海外华媒代表颁发奖状 ,对他们长期以来兢兢业业倾情奉献华媒事业表示致敬,并希望借此激励华文媒体新生力量秉承传统 ,继往开来,推动海外华文媒体事业薪火相传 ,代代相承。

  在颁奖晚会上首获殊荣的华文媒体代表分别作了感人至深的发言 ,引起与会代表深切共鸣 。泰国《世界日报》社长黄根和说 :“今天 的获奖使我对媒体工作更有责任感 ,也让我更热爱这份工作。我愿以‘一日媒体人,一世媒体人’的意志,继续在泰国为推动中华文化 的发展 ,以及为民族融合作贡献。”

▲“资深华媒人荣誉奖”颁奖仪式▲“资深华媒人荣誉奖”颁奖仪式

  有这样一群人:从 2001 年到 2019 年无论他们有多忙 ,无论他们此前身处何方 ,总不负这场“回家” 的约定。

  在2019 年举办的第十届传媒论坛闭幕仪式上,我们特地设计了一个特别环节 ,为近20年来连续10届参加论坛的12位海外华媒代表颁发“老十届”特别致敬奖。

  “老十届”特别致敬奖在华媒代表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了中新社同论坛及海外华媒之间的黏性。

  日本《中文导报》社长杨文凯表示 :“作为华媒 的一员 ,我始终抱着学习 的态度参与历届论坛,我有幸参加了十届论坛 ,能成为华文传媒发展 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与有荣焉 。”

  已八十多岁 的美国《华府新闻报》主编徐崇民先生用“十全十美”来总结自己参与历届论坛 的感受 :“从第一届论坛到第十届论坛,每届论坛 的主题均契合中国当下的发展和全体华文媒体 的发展趋势 ,为海外华文媒体打开了一扇近距离了解中国 的观察之门 。”

▲夏春平在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的工作照▲夏春平在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的工作照

  作者 :夏春平(中新社原副社长、副总编辑)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每日彩票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