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彩票app下载|每日彩票手机版APP
每日彩票下载app2023-09-05

老剧团焕发新活力(艺近人和)******

  核心阅读

  有了“新鲜血液”的注入 ,盐城市淮剧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活力 。与过去相比 ,舞台下年轻的观众多起来了 ,还有不少中小学生 。

  哪怕只是送戏到一个村 ,剧团通常也会派出最强阵容 。多年来 ,通过一场场乡间田埂上 的高水准演出 ,他们把戏演进了观众的心里。

  位于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聚龙湖畔的淮剧博物馆里,传来阵阵悠扬 的旋律 。一场风靡淮剧界的嘉年华比赛正在进行。穿上蓝白相间的戏装 ,化上清秀明丽的淡妆 ,戴上玲珑剔透的头饰,21岁的盐城市淮剧团青年演员房小莉缓缓步入戏台中间,唱起了淮剧《打神告庙》选段 。当天,共有10名来自各地的淮剧演员摘获“最佳演唱奖” ,其中包括房小莉在内的3名获奖者均来自盐城市淮剧团。

  30名新生代演员阵容整齐,每年演出300多场 ,不断推出精品新作 ,不断获得各种荣誉,一个庞大 的年轻戏迷群体被牢牢吸引……一时间,这个基层剧团成为淮剧圈 的关注焦点。

  盐城市淮剧团演员陈晓欧进小学教戏 。盐城市淮剧团供图

  年轻人演给年轻人看

  早冬 ,盐城市世纪公园东南角,盐城市淮剧团所在小楼右侧 的排练厅里 ,青年演员们正在进行日常练习 。“这是剧团最近推出的新剧《金鳞记》,参演 的30名演员都 是刚二十出头的年轻人 ,过几天就要首演了。”年轻花旦姜辰颖说。

  2013年,13岁的姜辰颖考入盐城市淮剧团 ,进入剧团与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作成立的六年制“盐淮班”学习 。那一年 ,包括姜辰颖在内的30名十二三岁 的小学员成为盐城市淮剧团的“定向委培生”。小学员的学戏之路非常辛苦,每天早上5点半就要起床练嗓子 ,每天都要练十几个小时 的基本功 ,风雨无阻,寒暑不断 。经过4年 的勤学苦练 ,2017年,30名新生代演员全部回到剧团实习 。“戏苗子”的培养很有成效。他们初出茅庐便一鸣惊人,淮剧《菜籽花开》《送你过江》分别获得江苏省第三届和第四届“文华大奖”。几年下来 ,30名年轻演员一个也没流失,他们迅速成长为剧团的中坚力量 。

  有了“新鲜血液”的注入,盐城市淮剧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活力。

  今年28岁的花延伟 是盐城市盐都区的一名声乐老师,同时也是盐城市淮剧团 的“铁杆戏迷”。小时候 ,花延伟家里开音像店,到处都 是各种各样 的淮剧光碟。淮剧光碟听多了 ,他对淮剧产生了浓厚 的兴趣,跟着光碟学,咿咿呀呀地哼,久而久之 ,学会了不少淮剧经典唱段。大学毕业后来到盐都区工作,在盐都文化艺术中心 ,花延伟第一次身临其境地观看了盐城市淮剧团 的演出 。他发现,现在的淮剧和小时候听到的老戏已经不一样了。让花延伟感受最深的是,过去“香火戏”“门叹词”之类的悲调少了 ,唱腔变得更细腻柔美 ,更有感染力了。音乐风格上也有较大的改进 ,过去,伴奏乐器以二胡、琵琶 、笛子等民族乐器为主,如今,还加入了小提琴等西洋乐器 。“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更多时尚元素融入淮剧里 ,更符合年轻观众 的口味了 。”花延伟说 。

  盐城市淮剧团每年要开展近30场“送戏进校园”活动 ,给孩子们带来精彩淮剧演出的同时 ,演员们走进教室 ,走上讲台,面对面教孩子们唱戏 ,培养学生们的戏曲素养。

  每周三 、周四 的下午,剧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程红都会到当地的小学教戏,教孩子们穿戏服、画戏妆、展开歌喉演唱,沉浸式感受淮剧的魅力。葛子钰是盐都区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淮剧。一年多前 ,她加入学校的淮剧兴趣班 ,跟着程红学唱淮剧,目前已经会唱好几个经典的淮剧选段。葛子钰全家人因此都喜欢上了淮剧。

  团长张正余明显地感觉到 ,与过去相比,舞台下年轻的观众多起来了 ,还有不少中小学生。年轻人看戏时更喜欢互动,在观众席上 ,有 的拍起了小视频发朋友圈 ,有的拿出手机开启了直播 。每次演出 ,看着台上台下那么多年轻的面孔 ,张正余就笑逐颜开。一场场演出下来,盐城市淮剧团不断在年轻人中“圈粉”。

  最重要 的舞台在农村

  盐城市淮剧团的院子里 ,停靠着一辆白色东风牌中型货柜车 ,车身上画着一个头戴雉翎 、身背靠旗的武旦形象 ,看上去栩栩如生、威风凛凛 。十几年来 ,盐城市淮剧团的演员们坐着这辆车,把一台台淮剧大戏送到大街小巷,送到田间地头。在盐城市盐都区 ,几乎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庄,都留下了盐城市淮剧团演员们的身影 。

  盐城人大多爱看淮剧 。淮剧发源于江苏盐城里下河一带以及淮安市 ,至今仍流行于江苏、上海以及安徽部分地区 。江苏很多市、县都有自己 的淮剧团。别看盐城市淮剧团只 是一个基层剧团 ,身上的“光环”可不少——曾9次携新剧进京,也曾远赴欧洲进行交流演出 ,获得 的各种奖牌奖杯多不胜数 。

  但在团员们心目中 ,最重要的舞台 ,还在广袤的农村 。十几年来 ,盐城市淮剧团每年演出300多场,其中“送戏下乡”近200场 。为了不给村民们添麻烦 ,无论是资历丰富 的国家一级演员 ,还是刚来不久 的新人,都备有一个被包和一个网篮 ,每次出远门,被包装得满满 的,网篮里水瓶、水杯 、餐具、洗漱用品等应有尽有 。

  搭建的临时舞台简陋粗糙 ,可热情洋溢的观众总能让演员们演得带劲。

  2016年秋 ,剧团到一个偏远 的村子演出 。天公不作美 ,开演前半小时 ,突然狂风大作 ,大雨滂沱。主持人只好宣布演出取消 ,台下 的观众也慢慢散了 ,可还有十几位戏迷一直撑着伞,迟迟不愿离去。演员们眼睛湿润了 。风雨稍缓 ,演员们就冒着雨把戏演完 。

  有一次,剧团到泰州兴化演出 ,车刚开到村口 ,鞭炮声就“噼里啪啦”响起来了 。透过车窗玻璃 ,演员们远远地看到 ,村民列着队 ,拉着长长的横幅欢迎他们到来 。车还没停稳 ,村民就围了上来,争抢着邀请演员们到家里去住 。很多时候,演出刚完,后台就挤满了人 ,年轻人凑上来拉着演员们合影留念 ,老人们则捧着瓜果小吃往演员手里塞,小小的后台瞬间成为火热 的“追星”现场。

  哪怕只 是送戏到一个村 ,剧团通常也会派出最强阵容。多年来,通过一场场乡间田埂上的高水准演出 ,他们把戏演进了观众的心里 。

  盐城市淮剧团露天演出现场 。盐城市淮剧团供图

  演好戏,演精彩的戏

  今年55岁的刘婵是一名资深的淮剧戏迷,每逢庙会上有淮剧演出 ,或者村里有人家请民间淮剧团来演出 ,她就带着小板凳找个最靠前 的位置坐下来,一直看到演出散场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盐城市淮剧团这几年推出 的一系列新作品却让她有了耳目一新之感 。虽然刘婵工作很忙,但只要盐城市淮剧团有演出,她就会前来捧场,尤其是每逢剧团有新戏出炉时,她会连着看很多场 ,百看不厌 。在她看来 ,这些新剧不仅唱腔动人 ,表演唯美 ,而且有深刻 的思想内涵 ,大都演的 是身边人 ,讲的 是身边事 ,故事贴近生活 ,让观众觉得自己既 是看戏人,也是戏中人 。

  最初 的淮剧多为民间生活小戏,内容简单纯朴,语言诙谐风趣。盐城市淮剧团的不少新戏继承了这一传统,以轻喜剧 的方式 ,演身边人 ,讲身边事。

  《鸡毛蒜皮》《十品村官》《半车老师》《菜籽花开》《送你过江》《为你绽放》《宋公堤》……近年来 ,盐城市淮剧团下了大功夫,创作出多部新编现代戏 ,几乎部部精彩 。尤其是《鸡毛蒜皮》和《十品村官》,演出都在1000场以上,至今仍然很受欢迎 。

  《鸡毛蒜皮》中,两户人家因为鸡毛蒜皮 的小事闹矛盾,朴实机智 的村民组长巧妙劝解 ,最终让两家人握手言和。戏演到哪里,就在哪里引起一连串会心的笑声 。有一次在淮安博里镇 的演出结束后,当地 的司法助理跑到后台说:“这部戏编得太好了 ,我们现在 的工作要解决 的,全 是这样鸡毛蒜皮 的事情!这部戏演完 ,以后我们再去做工作,就会容易多了。”这部作品,也成为第一部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淮剧。

  《宋公堤》讲述新四军在盐城阜宁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后,首任县长宋乃德在没人 、没粮、没钱的情况下 ,四处奔走,动员群众,带领军民筑成近百里的拦海大堤 ,全心全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动人故事 。2022年11月 ,在滨海县会议中心演出结束后 ,滨海县五汛镇党委书记邀请剧团到即将开始的党员培训班来演一场,“今年的培训,我就不开会了,你们这两个小时 的演出,比我开3天 的会还管用!”

  剧目还能为观众“量身定制”。有一次,盐城某开发区的安置工作遇到了困难 ,部分居民产生了一些担忧和疑虑。负责人请剧团排了一部小戏 ,将想讲 的政策、道理蕴含在生动的故事中,到开发区演了几场 ,终于赢得居民们 的理解和支持,顺利完成了搬迁 。

  一次演出散场,有位观众来到后台,感慨地对张正余说 :“我看过你们团的很多戏,发现不管是传统戏还 是现代戏,内容都离不开8个字——爱国 、敬业、诚信 、友善 。”的确 ,这些精彩的作品,不仅为剧团斩获了大量奖项,吸引了一大批“铁杆粉丝”,更如无声细雨 ,润泽着老百姓的心 。王伟健

每日彩票app下载

走进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一座老屋,讲述一段抗战故事******

  “不忘历史,同开新篇”,走进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大院内,东墙上赫然醒目 的八个大字直抵人心。

  这家纪念馆改造自有近百年历史的罗家大屋 ,从筹办到落成耗时五年,所设展览介绍了东江纵队港九大队的抗战历史 ,以及“香港抗日一家人”罗氏家族 的感人事迹。

  一座老屋,一段历史

  1941年12月8日,日军进攻香港 。经过18天抵抗,香港沦陷 。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口号的感召之下,香港许多家庭举家参加抗日队伍。“香港抗日一家人”罗家是其中的代表 ,全家有11人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

  罗家大屋是罗氏家族的祖屋,见证了香港 的抗战历程 。日占时期,它 是港九大队 的活动基地及交通站,大屋附近一带是港九大队沙头角中队和海上中队主要的活动地区 ,在抗日活动中举足轻重。

  香港史专家刘蜀永告诉记者,2017年 ,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提议利用沙头角抗战遗址开展文化旅游,使他们深受启发。又因罗家大屋地位特殊 ,意义重大 ,他们建议在罗家大屋设置沙头角抗战纪念馆。

  他表示,筹建纪念馆首先是出于对抗战前辈 的尊重 ,他们的爱国精神值得后辈传承 ,也希望香港年轻人通过东江纵队港九大队 的事迹 ,更多了解国家 的历史以及香港与国家的关系 。

  罗家后人 、沙头角抗战纪念馆馆长黄俊康认为 ,“推动建成纪念馆非常有意义 ,第一 是对国家尽忠 ,第二 是对社会尽责 ,第三是对前辈尽孝”。罗家人参加了解放战争 、新中国建设 、改革开放等重要工作 ,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爱国情怀证明香港同胞从来与祖国血脉相连。

  在这样 的契机下,展开了选址于罗家大屋、承载着港人英勇抗日奋斗史的沙头角抗战纪念馆筹备和建设工作 。

  众志成城排除万难

  沙头角抗战纪念馆 是香港第一间集中介绍中国共产党在香港历史贡献的纪念馆,也 是香港首个长期展示港九大队历史 的国民教育基地,今年9月3日揭幕开馆。纪念馆建成的背后 ,是爱国爱港人士日以继夜的辛勤付出 。

  刘蜀永告诉记者:“纪念馆从筹备到建成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筹款和大屋翻修问题 ,比如怎么充分利用有限的展览空间把我们想讲 的都讲出来 。纪念馆 的展览方案就反反复复改了不下20次 。”

  刘蜀永厚厚的日记本详细记录着纪念馆“孕育成长”的点滴 :“2017年10月28日 ,下午到石涌凹罗家老屋参加沙头角抗战纪念馆第一次筹备会议”“2019年1月29日 ,重新拟定沙头角抗战纪念馆展览提纲”“2021年11月26日,完成沙头角抗战纪念馆展览方案的修改”……

  在纪念馆筹建过程中 ,香港广州社团总会特别 是该会主席黄俊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黄俊康和霍震寰等人士带头捐出了大笔款项,但黄俊康强调,改建及布展工程都是由香港广州社团总会的兄弟姐妹们当义工办起来的,“我们 的义工真 的付出很多”。

  “动工以后 ,发现这个房子毕竟已90多年了,屋顶 的木结构都被白蚁蛀了 。去年8月份台风季节也是很大 的挑战 ,我们在保证安全 的情况下继续工作 。”黄俊康回忆道,语气中透着欣慰。

  原本因年代久远 、日晒风吹虫蛀而随时可能倒塌的旧屋,经精心修缮后,获得新生,让展览讲述 的故事与大屋蕴含 的历史沉淀相得益彰 。

  如今 ,罗家后人以每年1港元的象征性租金将罗家大屋永久借给纪念馆使用。黄俊康说,预约前来参观纪念馆的团队已经排到明年3月了,到目前为止 ,已有超8000人次前来参观,“我相信纪念馆会被越来越多港人知道” 。

  助港人弘扬爱国传统

  “我们开办这个纪念馆 ,目 的在于展示港九大队抗战的历史,教育启迪后代。希望大家弘扬前辈爱国爱港 的传统 ,为国家和香港 的发展贡献力量 。”这段话写在纪念馆参观行程 的最后 ,启示人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日占期间 ,东江纵队港九大队有115名烈士为保卫香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但港九大队及其影响下的香港民众抗击日军 的史迹和遗址,作为香港珍贵的历史记忆 ,却鲜为人知。

  “东江纵队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华南抗日游击队中规模较大 的部队 ,港九大队 是东江纵队的下属部队 。我们希望建成抗战纪念馆 , 是因为港九大队三年零八个月的这段历史在香港 的历史教育中 是空白的。”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秘书长、原东江纵队政委尹林平之女尹小平说。

  尹小平从2007年开始就一直在香港宣传港九大队 的抗战事迹 。她认为,这段可歌可泣 的历史一定要告诉世人,也要告诉香港 的老百姓,尤其 是年轻人 ,让他们了解抗战前辈在三年零八个月里做了什么,让他们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

  尹小平讲述着,时不时看向展板上父亲年轻时的照片。东江纵队的前辈们,当年都只有二十几岁,为了挽救国家于危亡 ,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

  “纪念馆建成开馆只是播了一粒种子,我们期待它能生根发芽。”她说。(新华社记者 孔维一 、韦骅)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每日彩票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