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彩票下载app - 每日彩票开奖结果
每日彩票平台2024-03-10

东西问|尹仑:中国民族传统知识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

  中新社昆明12月14日电 题 :中国民族传统知识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专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尹仑

  作者 陈静

  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往往也是文化多样性富集地区 。中国 是世界12个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 ,文化多样性亦非常丰富 ,56个民族创造了众多保护和利用生物物种资源的传统知识 。这些传统知识不仅有巨大的商业与经济价值 ,还对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举行之际,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土著与传统知识专家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尹仑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探讨中国各民族传统知识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 的传统知识”等议题。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 :什么 是传统知识?中国民族传统知识中蕴藏了哪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智慧?

  尹仑: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定义 ,传统知识是指在长期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适应地方文化和环境 的知识 、创新和实践 。它属于集体 ,可以通过书面形式代代相传,也可以通过歌曲 、传说、谚语、信仰、习惯法和土著语言表达 。

  在中国生态环境部2014年发布的《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分类、调查与编目技术规定(试行)》中,传统知识被划分为五个类别,分别为:传统选育农业遗传资源 的相关知识、传统医药相关知识、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的传统技术及生产生活方式 、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文化 、传统生物地理标志产品相关知识。

  例如,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当地藏族民众形成了以神山卡瓦格博(云南最高峰)为核心 的传统信仰体系,这一神山信仰体系包括周边的300多座神山。村民相信神山上包括动植物在内的一切都属于神山,是不可侵犯 的 ,如果擅自猎取或采伐 ,将惹怒神山 ,用暴雨和泥石流对村庄进行报复 。在此基础上 ,当地藏族民众形成了禁止在神山砍伐树木,盗挖药材 ,污染泉水、河流和湖泊等相关传统习惯法 。这些传统习惯法在客观上保护了神山及周围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资源 ,形成了事实上的自然保护区。

游客在观景台欣赏梅里雪山美景。李嘉娴 摄

  再以传统选育和利用农业遗传资源 的相关知识为例。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基诺山 的基诺族,从事以陆稻种植为主 的轮作农业。当前 ,基诺族的轮作农业中保存着陆稻品种96种 ,根据其成熟时间和特点,划分为早熟品种16种、中熟品种35种、晚熟品种20种 、糯稻品种25种,并在不同海拔高度和气候条件 的土地上,按照不同年份种植不同品种,以追求粮食产量最大化。通过长期积累的认知经验和知识 ,保护和促进了基诺山陆稻品种的多样性 ,并进一步孕育了当地以陆稻种质资源为代表 的农作物遗传多样性 。

  可以说 ,中国各民族传统知识在客观上保护了当地生物遗传资源的多样性 ,使这些地区成为保存和利用生物多样性遗传资源 的“基因库” 。这一“基因库”富有生命力 ,处于动态 的变化和发展中。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工作人员在安装红外相机 ,用于监测拍摄野生动物。该保护区 是最大 的生物物种基因库 。陈骥旻 摄

  中新社记者 :对于中国和世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传统知识起到何种作用?

  尹仑 :传统知识在自然保护中 的价值与作用 ,受到了COP15 的重视。《昆明宣言》的17条承诺提到 :“加强和建立有效的保护地体系,采取其他有效 的区域保护措施和空间规划工具……认识到土著人民和地方社区 的权利并确保他们充分有效参与 。”

  中国各民族生活在复杂多样 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中,包括森林 、沙漠 、高原、冰原 、旱地 、海滨等 ,世世代代积累形成了与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相关 的传统知识,并随着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的变迁不断发展和创新。

  传统知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什么作用?以传统知识中 的生态习惯法为例,不仅有通常理解的、直接对动植物进行保护 的传统信仰和行为准则 ,也有对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进行分类 、储藏、有效利用、综合管理、惠益分享和促进发展的传统知识和技术实践。

  因此 ,对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而言,传统生态习惯法不只 是单一的保护准则 ,更是一个综合治理体系。例如地处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澜沧江大峡谷的佳碧村,存在一种历史悠久 的传统群体性组织“姐妹会” 。“姐妹会”制定了封山育林 的村规民约 ,禁止砍伐树木和破坏森林植被,确定了封山育林 的森林、树种、海拔和山坡位置 ,有利于高海拔地区树木和整个森林 的生长。同时 ,“姐妹会”开展植树造林 ,最大程度恢复树种多样性,维护了整个森林生态系统 的稳定。

  综上所述 ,中国各民族有着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传统知识,并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 ,形成了与生物遗传多样性相关 的生态习惯法 ,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 ,并进一步在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高级别会议正式通过“昆明宣言” 。刘冉阳 摄

  中新社记者 :COP15第二阶段会议已经召开,您对未来如何更好发挥中国民族传统知识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 的作用有何建议?

  尹仑 :正在举行 的COP15第二阶段会议将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该框架中 的2030行动计划具体目标13提到 :“确保通过相互商定的条件和事先知情同意等方式,公平、公正地分享利用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所产生 的惠益 。”因此 ,我们应该思索“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的传统知识”这一主题,在相关国家法律和国际公约中承认并纳入生态习惯法 的有益部分 ,从而实现传统知识及其生态习惯法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中的主流化。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开幕。余瑞冬 摄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中,相关行动计划和地方性法规都提及了传统知识。2010年9月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指出,要开展试点示范,抢救性保护和传承相关传统知识 ,探索建立生物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共享制度,协调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保护、开发和利用 的利益关系 。同时,调查少数民族地区与生物遗传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 、创新和实践 ,建立数据库 ,开展惠益共享 的研究与示范 。

  2018年9月 ,云南省率先制定和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地方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 。这一条例虽然提到了传统知识,但只 是个别条款的原则规定,缺少可执行的细则及措施 。

  当前 ,印度、巴西、南非 、马来西亚等国已制定生物物种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 的法律和制度 ,逐步开始承认和接受原住民、世居民族、土著民族和地方社区等传统民族社会 的生态习惯法和制度,并将其融入现代环境法律体系 。

  在此背景下 ,有必要在“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进一步探索生物多样性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保护获取与惠益分享 的特殊路径和专门制度 。例如 ,中国可在生物多样性资源和传统生态文化丰富 的云南,基于相关传统知识,形成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地方机制,并将其进一步纳入《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中,弥补其不足 。传统知识介入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 的法治建设 ,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就有法可依 ,可以从根本上防止生物物种资源流失 。(完)

  受访者简介 :

  尹仑,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土著与传统知识专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云南中心研究员,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研究员 ,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 。主要从事气候人类学、民族生态学 、灾害风险综合治理 、生态文明和生物多样性法治建设等问题研究 。出版以《气候人类学》为代表 的专著4部 ,在CSSCI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2篇 ,累计公开发表学术成果300余万字 。

每日彩票下载app

东西问丨旅比科学家宋志伟 :为何越 是在当下,越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中新社布鲁塞尔1月31日电 题:旅比科学家宋志伟 :为何越 是在当下 ,越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中新社记者 德永健

  以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推手”形容宋志伟并不为过 。作为计算机专家,宋志伟旅居比利时已有37载 ,现任IBM(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合伙人 ,统领IBM在荷兰 、比利时 、卢森堡三国 的软件测试业务 ,是这家跨国巨头在欧洲地区为数不多 的华人总监 。

  繁忙工作之余,宋志伟致力于推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2022年11月,在宋志伟 的组织下 ,2022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欧洲专场活动 ,来自17个国家的150余名专家学者、青年科学家代表等齐聚一堂 ,分享在生命健康、数字经济、新能源等领域的前沿进展,激励青年科学家创新创业。

  自2019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发起,这 是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首度“登陆”欧洲 。宋志伟坦言 ,此次欧洲专场活动无论 是会议规模还是嘉宾规格都超出预期,活动发出 的《联合行动倡议》亦得到积极响应 ,会场涌动 的“热情”让他感到“越是在当下,越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近日 ,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宋志伟 ,探讨相关话题 。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 :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欧洲专场活动不仅成功举办 ,而且超出预期 ,背后 的原因是什么?

  宋志伟:这说明人们都关心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认为这是好事。比如这次活动共得到22家欧洲本地科研院所 的支持 ,包括欧洲研究和创新中心、欧盟科研人员服务中心等顶尖院所 ,参与院所 的数量比预想多 。

  在专题报告环节 ,包括3名院士在内的15位专家学者担任演讲嘉宾。这3名院士都 是各自领域 的“学术带头人” ,会后 的反馈非常好。

  为了鼓励对话、行动和改革,活动发出《联合行动倡议》并得到积极响应 ,一些代表提议来年可以把会场放到他们 的国家,还有代表希望加大参与力度 ,这表明大家对活动是认可 的。

2019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在浙江温州举办 。王刚 摄

  中新社记者:您多年致力于推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为什么这次把目光转向青年科学家?

  宋志伟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 ,青年科学家可能更着眼于基础科学 ,着眼于青年之间 的合作,表面上看不太会涉及类似5G 、量子计算这些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 ,但他们更开放 ,更有活力,代表着“科学的未来” 。

  另一方面 ,科学界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我们那个年代 ,科学技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 ,科学家 的成长大多“按部就班”,如今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位年轻人都有可能做出大事 ,只要有好 的想法,能把自己 的东西付诸实践,就可以走进市场 。

  所以,这次欧洲专场活动希望搭建一个平台 ,帮助青年科学家获得更多人力、财力等资源创新创业 ;这些创新不一定局限于基础科学领域,如果在应用科学领域实现创新 ,不仅可以造福于现实生活,也会推动现代科学发展。

《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宣言》在浙江温州发布。钱晨菲 摄

  中新社记者:为什么越 是在当下,越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宋志伟:我想援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不论有什么分歧 ,谁也不能把谁“逐出地球” 。对青年科学家而言,这些年轻人在会场上相识 ,总有一天这些国际交流 的经历会融入成长历程,让他们看待世界的胸怀变得更加宽广 ,从而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前推进 。

  反之,如果想“画地为牢” ,人为割裂 ,当今世界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也不允许 。以我供职的IBM为例 ,过去是按市场需求划分组织架构 ,比如分成金融 、通信、政府采购、工业制造等部门 ,但现在无论是金融还是通信 ,都要用到“云技术”,互相关联 ,由统一的“云平台”主导。

  从这个意义上说,必须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现在科技创新可能来自世界各个角落,如果交流渠道多 ,覆盖范围广,竞争力会变得更强 ;只想把自己限定在某一领域或特定地理空间,已经不可能了 。

工作人员在湖南省资兴市东江湖大数据中心机房进行设备运行巡查 。李科 摄

  中新社记者:如何克服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中 的困难和阻力 ?

  宋志伟:国际环境带来 的阻力一直都有,只不过当下显得比较突出。我曾告诉团队,重要 的 是“找准定位” ,如果出发点是想让“地球村”变得更好 ,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福祉服务 ,就会很有底气,这样 的国际交流合作永远都不会错。

  与海外人才交往,需要以诚相待。在征集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时 ,作为专业人士,我会跟踪项目在中国落地情况,不会中途撒手不管,也不会刻意隐藏什么东西 ,只有遵照专业 、透明原则,才能彼此建立互信。

  另外,要有开放心态。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中,很多时候即使不 是学术交流,哪怕是朋友间的交流,对科研创新都有帮助 ,所以一定要“往外走”,跳出“舒适区” ,不同观点和不同文化背景互相接触可能发生碰撞 ,但也会让科学家受益匪浅。(完)

  受访者简介:

  宋志伟 ,旅比计算机专家 ;1986年赴比利时留学,1997年加盟IBM(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现任IBM合伙人;2016年出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欧洲海智创新创业基地主任 ;去年11月,组织举办2022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欧洲专场活动。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每日彩票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