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彩票充值-每日彩票交流群
每日彩票官网平台2022-05-16

每日彩票充值

藏粮于技 ,丰收底气越来越足******

  核心阅读

  党 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

  粮食稳产增产 ,根本出路在科技。各地区各部门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装备全领域突破,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信息化 、智能化水平,田间地头激荡 的科技动能,转化为一季一季 的丰收,粮食安全 的支撑保障越来越强 。

  农业机械化迈向全程全面 ,“农家好帮手”为粮食稳产增产护航

  冬闲人不闲。河南省获嘉县位庄乡大位庄村田间,麦苗青青,种粮大户徐方子正抓紧给麦苗浇越冬水。说话间 ,徐方子一键启动,滴灌设备轰轰作响 ,细水滋润麦苗根部 。

  滴灌水肥一体化设备是徐方子新添的种粮“神器”。“现在气温低,水浇多了易结冰 ,浇少了起不到灌溉作用 ,多亏有了这个好帮手,实现了精准滴灌。”徐方子算起细账:根据土地旱涝情况调节灌溉水量,一年下来 ,亩均节约灌溉用水30立方米,增产粮食100公斤以上 ,增收300元左右。

  靠着20多台大农机,从种到收实现全程机械化 ,徐方子牵头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4000多亩种粮 。“有大农机护航,种粮越来越得劲 !”徐方子说,过去4000亩农田浇一遍水要十几天 ,现在三五天就搞定 ,植保飞防一次只需一天 ,“我明年打算再添几台大型收割机、旋耕机,扩大流转规模,带动更多乡亲种粮增收 。”

  技术新 、装备强,不断优化升级 的农业机械,成为越来越多的“农家好帮手”,为粮食稳产增产护航 。这10年,希望 的田野上演“动力变革” ,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 ,提高15个百分点 ,有力支撑我国粮食产量站稳1.3万亿斤台阶。

  “瞄准党 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的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我国农业机械装备仍有不少短板要补,下一步要以补齐大型大马力机械、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这‘一大一小’两个短板为重点,推进农机装备全领域突破。”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王甲云说,要加快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创制推广一批“一大一小”农机 ,加速产业化进程 ,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方向发展 。

  加快补上农机具短板,各地积极行动起来 。四川省南部县山地农田零散,当地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开发推广适宜山地 的小型农机 。“田埂 、荒坡变成了可用地,各式小农机撒欢跑,种粮底气更足了。”黄金镇种植大户谢海涛流转土地1200余亩,靠着机械化轮作油菜、小麦与水稻 ,今年秋季水稻又获大丰收 。

  看全国,瞄准农业生产需求 ,山地拖拉机、油菜移栽机等适用农机具陆续投用,丘陵山区“无机可用”“无好机用”问题逐步得到缓解。

  王甲云介绍,下一步将加快破解“一大一小”农机装备卡点难点,坚持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两端发力,突破核心技术,拓展应用场景 ,增强有效供给,优化产业生态 ,不断提升农机装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自主可控水平 。

  新品种新农艺扎根沃野,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 的粮食

  今年秋收 ,旱稻平均亩产630公斤,这可乐坏了云南省双柏县爱尼山乡大箐村农民尹鸪,“真没想到,杂交稻在旱地里种 ,产量还这么高 。”

  尹鸪家的60亩旱稻 ,是今年省级杂交稻旱种绿色高质高效示范项目点之一。说起高产秘诀,尹鸪打开了话匣子 :品种选 的 是“滇禾优615” ,充分利用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水稻旱种不用育秧和插秧 ,直接播种,减肥减药 ,省水又省工 ,打出来的绿色稻米很受市场欢迎。

  今年楚雄彝族自治州示范推广杂交稻旱种2万余亩 ,增产稻谷650万公斤 。州农业科学院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何三平介绍,水稻旱种作为一项轻简栽培技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明年州里将加大旱种水稻品种的筛选力度 ,加强品种和技术的集成创新,进一步提高农民种植效益 。”

  放眼沃野田畴 ,节水抗旱小麦、籽粒机收玉米等一大批优良品种持续涌现,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一大批节本增效新技术扎根田间……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藏粮于技 ,不断巩固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技术推广处一级调研员张凯说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新品种、新农艺要真正落地生根 ,关键得让农民学得会 、用得上、真管用。据测算 ,在生产条件相同、投入不变的情况下 ,仅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到户率,粮食单产提高幅度便可达10%以上。

  “寒潮来了,气温骤降,小麦越冬咋办 ?”

  “现在 ,咱这里的小麦大多 是三叶到六叶期的壮苗,只要肥水跟得上 ,问题不大……”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种粮大户李功华 ,通过手机向省农科院作物所副所长曹新有咨询 ,“有专家给俺指导 ,心里踏实多了。”李功华说 。

  今年 ,陵城区打造“吨半粮”创建示范区 ,为满足乡亲们的农技服务需求 ,区里建设“区—乡—村”三级服务平台,打造针对性强 、精准度高的“滴灌式”培训体系,把课堂直接搬到田间地头 ,每个乡镇配备专业化农事服务队伍 ,总规模达1900余人 。

  “增产增效增收,关键是要让农民用最好 的技术种出最好 的粮食 。”张凯说 ,近年来 ,农业农村部在吉林 、内蒙古等13个省区市实施了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 ,下一步将加快构建多元互补 、高效协同的农技推广体系,引导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田间,打通科技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带动农业稳产保供、农民持续增收 。

  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 ,现代农业装上“数字引擎”

  吃过早饭,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杨溪乡农民张单英坐在院子里 ,沏了杯茶 ,掏出手机查看油菜长势 ,菜苗已经露出点点绿意,柔嫩的叶儿在风中摇曳。

  去年,江西省农业厅研发了一套物联网实时监控系统 ,通过手机就能远程操控种地 。张单英积极联系,为自家流转的1000余亩农田加装了这套系统 。

  来到张单英 的种植基地,只见地里分片竖着监测电子屏,风向风力 、空气温湿度 、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等参数一目了然 ,数据通过物联网传送到手机 。“点点手机 ,湿度大了就可以排水,pH值异常就增肥 ,手机成了新农具 !”张单英说 。

  余江区农业农村粮食局副局长陈立财介绍,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 ,数字农业让农民种田效益大大增加,目前全区智慧种植农田面积达1.5万亩。“下一步 ,我们将让物联网技术在农田监测、作物种植等农业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面朝屏幕背朝云 ,现代农业陆续装上“数字引擎” 。各地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 ,全国累计创建9个农业物联网示范省份 、建设64个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介绍,现代信息技术在粮食生产中 的应用逐渐成熟,去年全国大田种植信息化率达到21.8%,今年60多万台装有北斗导航的智能化农机投入“三秋”生产 。

  智能化农机咋作业 ?今年“三秋”大忙 ,山东省广饶县瀚翔家庭农场负责人田照深新买 的几台潍柴雷沃智能农机派上了大用场 。雷沃谷神籽粒收割机灵活地收获作业 、转弯掉头 、仓满自动卸粮。“虽然是无人驾驶,但有了北斗卫星这双‘眼睛’ ,1000米长度 的地头误差不超过2.5厘米 。”田照深说 ,收割完成后 ,液压旋转犁、复式播种机等智能农机接着上,从碎土到播后镇压一次性完成 ,“收耕种一气呵成 ,速度快 ,出苗还整齐 ,来年指定又是个丰收年”。

  “农机服务组织已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 的主力军 ,也是智慧农机的主要使用者 。”王甲云介绍,从“单打独斗”到“抱团种田” ,智慧农机有了更大用武之地。各地区各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支持智能化农机推广应用和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 ,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

  唐珂说,下一步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先进农机创制应用 ,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粮食生产各领域 、各环节全面融合发展 ,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 、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水平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记者常钦)

传统文化 ,与青春时尚“激情相拥”******

  编者按:

  当“燃爆” 的国产影视、复兴的非遗国粹 、跨界联名的国货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生活中 ,热衷“国潮” 、喜爱“国风” ,成为人们消费观念转变 、精神需求“升级”的直观体现,彰显着中国文化不断走向自信自强的鲜明趋势。

  有这样一群正在与时代“赛跑” 的青年人,让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被传承发扬 。在他们 的世界里,传统并不意味着褪去光环 的“老旧物件”,而是代表着新潮、活力和无限可能 。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故事,感受古老与青春的“激情相拥” 。

  【一线讲述】

武夷茶飘出“年轻的味道”

讲述人:国家级高级评茶师、制茶工程师 陈 峰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这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对武夷“山、水、茶” 的动人描绘 。武夷山茶叶生产历史悠久 ,茶文化底蕴深厚。以正山小种、金骏眉为代表 的红茶,以武夷岩茶为代表的乌龙茶在武夷山孕育、向世界传播 ,独特的制作工艺造就了武夷山茶叶特有 的色 、香、味 ,让武夷山成为中国茶科技 的核心发源地 。

传统文化 ,与青春时尚“激情相拥”

武夷山燕子窠茶园晨景 。肖文凤摄/光明图片

  作为武夷人 ,我一直酷爱饮茶。杯茗在手,心神俱醉。我也乐于向亲朋好友推荐武夷茶 ,介绍茶文化。令人欣喜的 是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青睐武夷茶,让武夷茶变得更时尚、更新潮了。这得益于近年来武夷山走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发展之路的探索 。“三茶”融合,不仅让武夷茶有了更多“年轻” 的味道 ,也给武夷山乡带来了乡村振兴新气象 。

  古老 的武夷茶,“科技味”“生态味”越来越浓了。这些年 ,在科技特派员 的帮助下 ,武夷山建起一座座“无化肥无农药”生态茶园 ,茶叶优品率比以往提高了80% ,每公斤生态茶最高能卖到2600元。2022年9月底,武夷山全市11601户茶农、1683家茶企向社会作出了“禁用除草剂,生产无公害茶”的承诺,让茶叶品质更有保障。

  年轻人有自己 的口感喜好 ,传统岩茶太霸气,新茶客较难接受,制茶师们就改良工艺细节,让岩茶既有岩骨花香,又滋味甜醇 ,深受年轻茶客喜爱 。

  如今,在继承传统制茶工艺精髓的基础上 ,武夷茶企正持续做优茶品牌 、创新茶科技 ,开展“茶叶种植标准化 、茶叶深加工标准化 、茶产业服务标准化”三产融合,茶叶生产加工向标准化 、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红茶 的品饮方式也有所创新 ,从传统清饮向新式调饮拓展,吸引了更多年轻消费者喝茶 、爱茶 、懂茶 。

  种茶靠科技,卖茶靠文化。武夷山是历史上万里茶道 的起点 。近年来 ,武夷山挖掘茶道 、茶艺 、茶馆、茶诗 、茶歌 、茶戏、茶事 、茶俗等茶文化,推动茶产业与旅游、健康养生、文化创意、会展等产业跨界融合。“印象大红袍”“茶世界”“中华茶博园”“万里茶道起点”等精品茶文化项目,成为武夷山著名 的IP打卡点 ,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品赏游玩 。

  顺应信息化浪潮 ,武夷山打造了茶产业数字体验模式 ,促进“茶网融合”,并与电商平台合作,做大“电商经济”,打造了一批以武夷山“桃渊茗”为代表 的电商茶企。

  “潮起来”的武夷茶,竞争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强。如今 ,武夷山茶叶面积15万亩 ,茶企业4600多家,从业人员12万人 ,年产值过百亿元。“武夷岩茶”区域品牌价值连续五年位居全国茶叶类第二位 、品牌强度第一位。

  根据南平市印发的《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高质量发展 的意见》 ,到2025年,这里将建成全域绿色生态茶园,茶叶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 ;到2035年,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成为世界级茶叶生产 、交易 、文旅 、教育、科研、康养中心。文化赋魂茶产业、科技赋能茶产业 ,我相信 ,武夷茶一定会清韵流远 、香飘世界。

让文化遗产之美回归时尚现场

讲述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国际文化贸易服务中心副主任、非遗策展人 李媛媛

  让非遗“潮”起来,是我心心念念 的事情,也 是我的兴趣所在。2009年 ,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专业深造时 ,就暗下决心——让更多人欣赏非遗之美。后来,在非遗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我转型成为一名非遗策展人。

传统文化,与青春时尚“激情相拥”

非遗策展人李媛媛在一次非遗光影展上布展。光明图片

  在我看来 ,非遗能连接一切,尤其 是激发乡村活力 。2019年 ,我策划了非遗版 的“梦想改造家”——“乡村非遗爆改慢直播”。那 是一个寒冬,改造地点是风筝传承人的农家大院。经过精心设计,我们把仓库变成风筝精品展厅,以全镜面的方式,打造充满光影意趣的展示空间;营造了光影艺术小院 ,把院里晾晒的玉米“变”成浪花 ,上面放上惟妙惟肖的鱼灯 ,对面搭起龙形风筝 ,寓意“跃龙门”。这次活动 的视频播放量达88万次 ,互动4万多次 。此后,曾经冷清的大院热闹了起来,成为集展示 、体验、销售为一体的研学基地。

  我们还打造了中国立春文化展示和体验中心。这座建筑坐落于浙江衢州柯城区九华乡妙源村盘山路深处 。为了让观众一进门就感受到浓浓 的春天气息,我们充分调动“视听嗅味触”五维感官,通过移步换景 、科技互动 、深度体验,把“看春色 、听春声、嗅春花、尝春糕 、触春神”融入一馆之中。项目刚落成,就迎来了一批批游学 的孩子们,深受他们 的喜爱。

  “子贡曰”光影艺术空间的改造,也 是我践行非遗乡村美学的一项得意之作 。我把河南浚县古城 的古粮仓与子贡的儒商文化结合起来,设计打造了一个奇妙 的光影艺术空间——在这里 ,不锈钢板被弯曲成古粮仓的形状 ,子贡语录被一束束激光镂空展示 ,文字的光影铺满整个“粮仓”。展览开放后收获了大量粉丝,很多小朋友一进来就忍不住奔跑,踩着每个文字投射在地上 的影子 ,触摸追踪着“跃动”在墙上的影子。通过打卡拍照、品读文字 ,文化之美自然而然地“种”在了他们心中 。

  策划展览之余 ,我还打造了一个“非遗传二代”平台 ,聚集了一些非遗传承人 的后代 。我想和这些“传二代”们一起见证非遗的新辉煌。而现实也在不断坚定着我们的信心 。近些年,非遗与国产品牌、国际大牌 、影视等跨界携手,扩大了“朋友圈”,也在产业领域得到了新收获。

  非遗与大众生活 的距离越来越近,让非遗回归时尚 的路径也越来越多。我将继续用心做一名非遗策展人 ,让古老文化 的魅力跨越时空 、直抵人心 。

汉服“出圈” ,创业者曹县“赶潮”

讲述人:山东菏泽曹县汉服原创产业中心创业者 孟晓霞

  2021年5月 ,山东曹县因为偶然 的机缘爆红网络。“走红 , 是给有准备的城市”,对于创业者而言 ,又何尝不 是这样呢。

传统文化,与青春时尚“激情相拥”

上海豫园内上演国风主题表演“仲秋月神游”。新华社发

  2014年10月 ,我跟老公回老家时接触到了曹县电商业 ,便跃跃欲试 ,不久后,开起了自己的淘宝店 。开张当晚 ,我们就接到了第一笔订单——500件学士服 。为此 ,我们常要守在服装加工厂门口抢货,辛苦归辛苦,心里却充满了干番事业 的热情。后来 ,我抱着一岁多的儿子回到曹县 ,在电商大潮里摸爬滚打,一点点地摸索、学习。

  2017年 ,“汉服热”开始兴起 。对市场 的敏感让我感到,一定要抓住这股潮流 。于 是 ,第二年,我们迅速转向汉服“战场”,借助曹县服装产业链 ,从模仿摸索到独立设计 ,在各大电商平台甚至跨境电商平台开了数家汉服店,渐渐打开了市场。

  以前回曹县,我看到最多的是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 。后来几年,随着当地服装产业 的发展 ,一些大学生、创业青年陆续返乡,我的老公胡春青就 是其中一名返乡博士。我本科是学美术的,服装设计能用上我所学 的专业知识 ,还能发展自己 的兴趣,感到很快乐 。

  从多年前做演出服开始,曹县百姓 的生活就有了很大改观。在这里 ,大部分家庭是妇女把电商事业做起来了 ,在外打拼的丈夫就回来帮忙 ,渐渐地,有了越来越多 的淘宝村、特色小镇 。

  产业发展了 ,腰包鼓起来了 ,生活也越来越美了 。我们在曹县买了车和房,还生了二胎 ,小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7年,我们租用村里 的扶贫车间 ,开起了自己的加工厂,带动周边20个村民和3个贫困户就业。这几年,我们新开了直播,又开始培养带货主播,公司的队伍更壮大了 。

  2021年上海进博会 ,我们带着自主设计 的曹县汉服亮相会场 。当看到大品牌的宣传手册、周边产品 、文创产品时 ,我意识到了差距。虽然我们 的汉服已有一定影响力,但产品体系、商业模式都还需要打磨。我下定决心,不仅要做汉服,还要做更多国潮服装 ,传承传统文化 ,诠释当代潮流 ,打开国潮服装的大市场。

  除了设计新 的潮流产品 ,创业者要花更多时间修炼“内功”。我老公现在 是曹县汉服协会会长。近期 ,我们正在筹建“曹县汉服原创产业中心” ,得到了当地政府在贷款 、场地等方面的创业政策支持,中心 的仓储和研发由我和老公两个人全盘负责。打造“宇宙中心” 的汉服中心,我们不怕忙,只怕自己做不起来。曹县毕竟 是个小县城 ,很难留住或吸引专业人才在此工作。如果我们 的汉服原创产业中心成功了 ,一定会有更多合作伙伴加入我们 ,壮大曹县汉服产业。

古筝演奏别样人生

讲述人 :哔哩哔哩(B站)音乐区up主 墨韵

  成为一名B站古筝up主 ,确实是“意料之外” 。大二那年,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用古筝改编 、弹奏了我喜爱的歌曲《千本樱》 ,没想到,短短几天时间便收获了上百万播放量,成为B站的“镇站之宝” 。自此之后,我 的古筝up主之路铺开了 。

传统文化 ,与青春时尚“激情相拥”

哔哩哔哩(B站)音乐区up主墨韵正在演奏。光明图片

  我从六七岁开始学琴,如今已有二十多年 。大学期间,我加入学校的古筝社团 ,时常在学校活动中演出。研究生阶段 ,我去美国留学 ,本想毕业后回国当老师。因为一些偶然机遇 ,我结识了那时已经小有名气的几位同龄up主。在与他们交流 的过程中 ,我看到了年轻人的蓬勃朝气 ,也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更多可能性。一种新的渴望,就此萌生了 。

  基于大学期间在B站积累的粉丝基础,回国后 ,我开始继续做自媒体 ,重新拾起了对古筝的热爱 。如何让传统民乐与潮流文化碰撞出火花 , 是我努力探索 的事情 。从简单 的二次元单曲古筝弹奏,到逐渐拥有自己 的团队;从演奏传统民乐 ,到融入现代流行的音乐元素,我从未停止挖掘传统与流行融合 的更多路径 。

  不少年轻人认为,传统民乐曲高和寡 、古旧乏味 ,但我从不这样看。的确 ,对于音色独特 、个性极强的民族乐器而言 ,与节奏固定 、和弦要求高的流行歌曲融合确实有难度。但对于创作者而言,依然可以尝试创作一些具有中国特色、东方韵味的音乐;对于演奏者而言,也应探索更多新 的呈现方式。

  古筝早已成为我的“生命之筝” 。未来 ,我还想尝试拍摄关于古筝的纪实性短片,带大家了解乐器背后 的故事 ,让即使不懂古筝 的人们,也能够从中获得更有深度和价值的思考 。我会沿着这条道路坚定地走下去 ,传承和创新,将永远是我音乐up主道路上 的关键词。

  (项目团队 :光明日报记者 王美莹 、高建进 、陈芃朴 、赵秋丽、冯帆、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高源)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11日 07版)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每日彩票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