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彩票登录_每日彩票规则
每日彩票投注2022-04-24

军史教育路上“追光者” ******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加强军史学习教育 ,繁荣发展强军文化,强化战斗精神培育。” 军史是我军的“家史”,是最好 的“教科书”。近10年时间里 ,武警工程大学军事基础教育学院教员蒲元 ,几乎把业余时间都投入到同一件事——寻访革命老兵,守护军史记忆 。

  在蒲元看来,如何从厚重 的党史军史中汲取营养 ,用昨天的故事打动今天 的官兵, 是开展思想教育 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他的感召下 ,一批又一批青年军人加入其中,在触摸历史中获得力量、传承精神。

  冬日西安 ,寒风阵阵,武警工程大学一间教室里却气氛热烈,坐满了慕名前来听课的各专业学员 。这堂课是《军事历史》,授课老师正是寻访老兵 的志愿者、教员蒲元。

  一堂历史课,缘何成为学校 的“爆款” ?结合寻访老兵经历,蒲元饶有兴致地给大家讲述了自己在陕西省澄城县冯原镇考察壶梯山战役遗址的场景 。壶梯山战役 是西北野战军南下关中第一战,更是解放大西北的序幕之战 。这部分内容是他临时添加 的,没有参考作战图和其他资料 。只见蒲元胸有成竹地在移动白板上快速手绘了一幅战斗示意图 ,形象具体 ,一目了然,赢得学员一片喝彩。

  寻访·和时间赛跑

  蒲元和老兵结缘,还要从2013年冬天说起。那时 ,从事军事历史教学的蒲元在撰写一篇有关抗战史 的文章 。为了搞清一些模糊 的史实 ,他托战友联系上几位健在的八路军、新四军老战士 。

  这是蒲元第一次与抗战亲历者面对面交流。几位老兵保家卫国 、奋勇杀敌 的经历让蒲元深受震撼 。同时 ,老兵对后辈的殷殷嘱托让他陷入沉思:“当亲历者芳华不再 ,谁来留住他们的故事?”寻访和关爱老兵 的念头 ,在他心中悄然萌生 ,从此扎下根。

  之后 ,蒲元加入当地关爱老兵志愿者队伍,开启漫漫寻访路,并与百名老兵结下不解之缘。

  “蒲教员 ,您在寻访过程中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呢?”台下学员争相发问。

  “寻访老兵惠凤财算是我一段比较偶然的经历。”蒲元回答道。2019年五一假期 ,蒲元应邀赶赴陕西省渭南市参加一位已故抗战老兵的墓碑揭碑仪式。活动中,蒲元身旁坐着一位神态威严 、气度不凡的老者。经询问得知,这位名叫惠凤财 的老人,竟 是从朝鲜战场回来的 ,曾服役于志愿军第1军第1师第1团3营8连。

  活动结束后 ,蒲元一行人赶忙到惠凤财老兵家中探望 。在向蒲元介绍老照片和老物件时,惠凤财 的思绪回到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场。讲到兴致处,只见他随手抄起一根木棍开始演示刺杀动作 ,一招一式仿佛还 是当年的模样 。

  以往关爱老兵,蒲元和志愿者都会提前准备物资 。这次情况特殊 ,大家身上没带现金,偏僻的村子里也难以采购礼品 。情急之下,蒲元想起车里有一个电热水器和一床珊瑚绒被罩 ,赶忙取来赠予老兵 。

  中午,老兵家人执意留他们吃了一顿便饭 。席间,蒲元听到老兵开心地小声告诉邻居:“今天志愿者来,给我送了慰问品 。”蒲元想 ,让老兵高兴的不是慰问品,而是后辈军人对老兵崇高 的敬意 。

  蒲元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员在台下听得入神。

  在讲到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老战士赵魁华时 ,得知这位老兵参加过著名 的黄土岭战斗 ,学员们无不为之赞叹;在讲到八路军鲁南军区部队老战士曹传芳时,通过播放口述视频,一段段惊险的战斗故事让学员们深受震撼;在讲到八路军太行军区老战士邓永顺时,学员们被老兵救治日军战俘并将其成功感召 的经历深深打动……

  然而,寻访老兵10年来,蒲元明显感到 ,亲历战争的革命老兵逝去 的速度逐渐加快。“要抢救性挖掘更多老兵的口述历史,这既是对老兵戎马一生的致敬 ,也是深化军史教育情感认同 的重要方式 。”蒲元说 。

  关爱·老兵不孤单

  “关爱老兵 ,不仅仅是日常送生活物资 、春节送年货、寿辰送蛋糕鲜花 ,”蒲元介绍说 ,“我们还专门设计了一套致敬流程,庄严 的仪式让每名接受致敬 的老兵及参与 的志愿者们都终生难忘 。”

  “今天 ,请接受我们全体志愿者最崇高的敬意。当年,日寇入侵 ,山河变色 ,是您响应号召,挥泪告别家人 ,为民族自由而战……历史不容忘记,民族英雄不容忘记 !”每次为抗战老兵举行致敬仪式时,蒲元等志愿者都会饱含深情地诵读这段为他们量身定制的致敬词 。在激昂的乐曲声中 ,致敬仪式开始,蒲元为老兵佩戴绶带 ,宣读致敬词 ,敬赠“抗战英雄”牌匾和印有老兵照片的纪念挂历 ,并将一枚特别定制的纪念章别在老兵胸前 。

  电话询问 、初访 、致敬仪式、日常探访……蒲元和志愿者们远赴新疆 、湖南、四川 、山东、河南等地,足迹遍布100多处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关爱老兵300余人次 ,在送去慰问品的同时 ,更给老兵以精神上的慰藉 。

  随后,蒲元又向学员们讲述了自己意外寻访到 的老兵。

  2018年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为烈属 、军属和退役军人等家庭悬挂光荣牌工作实施办法》 ,蒲元到社区为岳父登记退役军人信息 。他突然想到 :“已经登记的人中会不会有抗战老兵呢?”于是 ,他请求工作人员查询90岁以上 的登记者 。在键盘 的敲击声中 ,一位名叫樊心孝的高龄老人引起了他 的注意 。

  在与樊心孝 的儿子电话交流后,老人抗战老兵 的身份得到确认 。1944年春夏之交 ,樊心孝从家乡山西临县参军,被编入八路军第120师 ,跟着贺龙的部队上了前线 。得知这一消息,蒲元激动不已,毕竟像樊心孝这样健在的抗战英雄已经不多了。

  然而,更大的意外还在后面。樊心孝 的家 ,竟然就在蒲元岳父家楼下。蒲元感慨道:“相见不相识,真没想到,老兵近在咫尺 ,抗战历史就在身边 。”

  蒲元和志愿者来访那日,樊心孝特意让子女帮他找出旧军装 ,穿戴整齐 ,端坐在沙发中央。一眼看去,老兵仿佛仍是当年那名英勇的战士 。

  去年国庆期间,蒲元再次前往西安市长安区,看望一位与人民军队同岁的老兵 。

  栾绍本 ,1927年生人,1943年从山东平度入伍 ,多次参加反“扫荡”作战,后因伤返乡。1946年 ,栾绍本再次入伍 ,曾参加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 。在孟良崮战役中 ,栾绍本3处负伤倒在血泊中 。直到1982年,一枚距离脊椎较近 的弹头才从栾绍本身体里取出。

  “非常震撼 。透过蒲教员 的讲述,我们 的思绪一下子回到当年那段战火纷飞 的岁月,老兵栾绍本 的故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毕业学员 、现服役于武警安徽总队的张琪说 。

  传承·同行者渐多

  下课铃声响起许久,还有不少学员争相提问:“蒲教员 ,您做志愿者 ,花费这么多时间精力,到底图什么 ?”

  在蒲元心目中 ,关爱老兵 是一种自觉行动。除了向老兵送去慰藉和尊重外 ,他希望收集更多史料,把课上好 ,把学员教好 ,这 是他的“私心”。

  “对老兵 的铭记,不仅仅 是记下一个个名字 ,更 是借此点亮更多人的心灯 。”蒲元所在 的教研室承担军事历史课程教学任务,与中国近现代战争史密切相关 。他认为,除了宏大的历史叙述和细致的理论讲解外,加入老兵 的战斗故事和关爱老兵的心路历程 ,不仅可以提升授课 的代入感 ,还能让青年学员沉浸在英雄 的事迹里 ,感受军人 的血性胆气 。

  为更好地弘扬革命传统 ,蒲元精心打造“英雄·从战场走来”专题讲座 ,多次应邀到政府部门 、部队、学校宣讲,让更多人触摸有温度的战斗历史 。

  令蒲元难忘 的 是一次与中学生的交流 。

  2019年10月 ,蒲元应邀为西安市高新一中沣东中学新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此前,蒲元从未走进中学校园开展宣讲。他担心的是 ,孩子们能不能接受战争的残酷,能不能真正感悟到抗战 的精神力量 。

  蒲元试图调整课件和教案,但这种尝试很快失败了 。因为“英雄”两个字 的背后 ,必然与坚韧 、奉献乃至牺牲紧密相连,任何人为 的割裂和掩饰都会失真 。这样的讲座 ,又怎能打动人心 ?

  带着忐忑的心情,蒲元开始授课 ,现场900多名中学生 的反应完全出乎他 的预料。学生们倾听 的神态 、专注 的眼神,很快让蒲元打消了顾虑 。随着故事的深入,全场师生仿佛和英雄前辈们同在战场:感伤时,全场静谧无声,不少学生眼角噙满泪水;感动时 ,掌声像雷鸣般响起 。

  把课堂延伸到社会 ,把教育贯穿到课外 ,引导学员亲身参与关爱老兵公益活动,是蒲元近年来努力 的方向。

  在蒲元的带动下,毕业学员在走上一线带兵岗位 的同时,关爱老兵 的脚步从未停歇:毕业学员张琪在老家河南商丘寻访抗战老兵徐永振 ,为老兵送去节日问候 ;学员殷婧璇毕业后分配到武警山东总队 ,与战友一同看望八路军老兵梁金发;学员卢旦晨毕业后分配到武警江西总队,她把一位新四军老兵请到总队 ,为新入伍的战士作报告……

  “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蒲元说,虽然每次 的致敬仪式都很短 ,但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董浩田 李 智 本报记者 单慧粉 解放军报)

每日彩票登录

交叉融合、双向互动 :西方史学新趋势之分析******

  作者 :王晴佳(山东大学讲席教授)

  一

  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史学界推陈出新 ,出现了不少新变化,足以证明历史学这一传统学问 ,正在不断革新和更新。依笔者管见 ,这些变化或许可以用本文的正题来略加概括。“交叉融合”指 的 是新兴史学流派层出不穷 ,但相互之间又没有明显 的界限,而是呈现借鉴融合之势 ;“双向互动”指 的 是专业史家与读者之间,产生了远比之前更为积极的沟通和交流 。不过为了清晰阐明这两种最新趋势 ,我们或许还得从一个多世纪之前谈起。

  众所周知 ,历史研究在19世纪下半叶开始走向职业化 ,其标志是专业历史学会和专业历史刊物 的建立和出版 。一批志同道合的学者,以历史教学和研究为业 ,通过学会活动和专业刊物,相互切磋 、交流,以期增进历史知识的获取和呈现。史学工作者建立了自己 的学术圈 ,历史学亦变成一门独立自主 的学科 。19世纪末于 是出现了两本史学方法论 的著作:德国史家恩斯特·伯伦汉 的《史学方法论》和法国史家朗格诺瓦 、瑟诺博司的《史学原论》,指导历史从业者如何习得和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本领。

  也正 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历史学开始受到其他学科(经济学 、地理学 、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的挑战和洗礼 ,经历了一个“社会科学化” 的过程。这一“社会科学化” 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些史家不满德国兰克学派所代表的、以批判和核实史料为主 的历史书写模式,希望借助社会科学 的方法 ,对历史演变的过程做更为宏观 的概括和解释。兰克学派提倡运用档案史料 ,其研究重心便自然以政治史 、军事史为主,而如果希望对整个社会做综合 的描述 ,那么档案史料就不敷使用了 。20世纪初出现 的历史学“社会科学化”代表了一个国际性的潮流,德国有卡尔·兰普雷希特、美国有“新史学”派如詹姆士·鲁滨逊等史家,英国有亨利·巴克尔,法国则由亨利·贝尔首倡、而1929年崛起的年鉴学派集其大成 。这一“社会科学化” 的哲学前提 是实证主义 ,其意图 是在确证事实 的基础上 ,对历史的演变做广博 的综合解释。换言之 ,他们不满足只 是核定史料,然后据此直书 ,就一个重要人物的某个或几个事件,讲述一个故事。年鉴学派自称有三大“敌人”:政治史、事件史和人物史 ,由此可见其突破 、创新 的志向。

  从后世的眼光考察,正 是这一“社会科学化”的潮流 ,促使史学界不同流派 的出现,如经济史 、文明史 、思想史等 。二战之后 ,史学界流派纷呈 的态势更为明显 。若以美国为例,“新史学”所倡导 的思想史在20世纪60年代一枝独秀 ,而大西洋彼岸 的英国则由马克思主义史家带领,开展了“眼光朝下”的劳工史 、社会史 的研究 。到了70年代,美国亦掀起了社会史、劳工史研究的热潮。此时 的法国史坛,年鉴学派独霸天下 ,代表人物费南德·布罗代尔以提倡“长时段”名世,成功地实践了超越“政治史、事件史和人物史”的目标 。布罗代尔 的弟子如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甚至提倡不再以个别人物 的事迹作为历史书写 的对象。为了对一个社会做“全体史” 的综合分析,计量方法得到了青睐 。计量史学在70年代一度大有独领风骚之势。在兰克学派 的大本营德国,二战之后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譬如基于比勒菲尔德大学 的史家竭力赶超欧美同行 ,从事社会史抑或“历史的社会科学”的研究 。

  饶有趣味 的 是 ,也正是在历史学大踏步走向社会科学化的70年代 ,一股与之志向和取径颇为不同的潜流渐渐涌现,那就是新文化史(有些地方亦称新社会史)和妇女史的实践 。具言之,20世纪60年代 的史家出于描绘和解释社会结构变化 的需要,提倡“眼光朝下”,为处于边缘(比如女性)和下层(比如劳工)的民众发声 ,为其写史,这些尝试 ,并不为一个流派所限 。举例而言,北美著名史家娜塔丽·泽蒙·戴维斯 的《马丁盖尔归来》 ,被誉为新文化史的开山之作之一,但就其内容而言,又可以归属于妇女史,因为其中的主角是盖尔之妻贝特朗。盖尔夫妇和冒名顶替的“盖尔”三人又都属于社会下层 ,因此将该书视作史家“眼光朝下”的一个实践,亦十分恰当 。意大利史家卡洛·金兹堡 的《奶酪与蛆虫》 ,也 是新文化史的一个范例,同时也被称为“微观史”这一流派 的开创之作 。与戴维斯的取径类似,金兹堡从一个磨坊主的言论着手,以小见大 ,窥视和描述19世纪欧洲人宇宙观、世界观的变化 ,同样展现了“眼光朝下” 的视角。上面已经提到 ,马克思主义史家首先提倡史家为普罗大众写史,譬如“眼光朝下”这一提法 的首倡者就 是英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家爱德华·汤普森。汤普森的名作《英国工人阶级 的形成》,无疑探讨的 是一个社会变动 、变革 的大问题 ,但他描述的主角不但是处于下层 的劳工 ,而且还从文化的角度分析“阶级意识” 的形成 。汤普森 的著作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之“文化转向”的代表作品 ,而这一尝试又与新文化史 的关注点有着一定 的可比性 。

  以妇女史 的发展来看 ,流派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这一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 。妇女史研究具有明显 的跨学科特点 ,是妇女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常兼涉法律、政治 、社会、人文、思想等诸方面。1986年 ,劳工史出身转入妇女史研究 的琼·W·斯科特发表了《社会性别 :一个有用 的历史研究范畴》 ,又将妇女史扩展到社会性别史 ,进一步促进了妇女史研究与其他流派之间 的交流和互动 。近年史学界出现的男性史的新研究,便是其中的一个结果 。

  同时,妇女史和性别史研究的开展,还推动了家庭史 、身体史、儿童史和情感史等诸多新流派 的兴起 。这些新兴流派都将历史研究关注 的对象,从之前 的公领域转向了私领域 ,打破了两者之间的区分和界限 。上述流派亦采用跨学科的方法 ,如家庭史 的开展,与社会学关系密切 。身体史、儿童史、情感史乃至最近20年发展起来 的“深度史学”和神经史,不但采用了诸如心理学 、人类学等社会科学 ,而且还借鉴了神经医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 。由此缘故 ,这些流派之间 的界限颇为模糊,比如情感史的研究 ,必然包含身体 的层面,因为情感的表达 ,通常会诉诸肢体动作和语言 。在开展情感史研究的同时,也有学者从事相关 的感觉史研究 ;后者更与身体史的研究密不可分 ,几乎就是其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说历史研究方法上 的多元化和跨学科 ,促成了史学流派之间 的融合,那么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 是环境史 、气候史、动物史、“大历史”和海洋史等一系列探讨人类与自然和其他生物关系的学派。从其命名而言,读者便可以清晰地看出它们的研究手段,必然会借鉴自然科学 的方法 。同时,这些流派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说是亲密无间、难分彼此 。2022年8月在波兰 的波兹南市举办的第23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其主题发言的重点 是“动物史和人类史的交互演进” ,共有四个场次 ,分别 是“动物 的主体性”“人类记录中的动物”“动物的展现”和“野生和家养动物 的管理”,后两场都涉及动物在人造和自然环境中 的活动 。而环境史 、海洋史和气候史等流派之间 ,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它们与“大历史”的研究初衷相似,希望弱化人类在历史上 的中心地位 ,走向“后人类的史学” 。上述例子充分表明,当今史学界各个流派之间的借鉴和融合,已经达到界限不分 、畛域不明的程度了 。

  二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史学界“眼光朝下”的思潮,加上近年来科学技术 的大幅度革新 ,还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那就是历史知识 的获取和表述 ,已经出现专业学者和读者之间密切互动的局面。如上所述 ,19世纪下半叶历史学走向职业化 ,有力地促进了历史知识的深化和历史研究 的学术性 ,与此同时也造成历史著作与读者之间产生一条明显的沟壑。历史学家希望成为人类过去的代言人,但其著作对于普通的阅读者来说 ,艰深难懂、枯燥无味 。这一现象与18世纪史学大家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既可以让学者在其书房研读,又能放在仕女的梳妆台上的情形 ,迥然不同了。

  历史学 的职业化在今天并无改变 ,对史学工作者 的考核还出现日益加强之势 ,但从上世纪下半叶以来 ,专业学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也出现了彼此积极沟通的趋向 。譬如新文化史家的作品,在史学家劳伦斯·斯通眼里,就代表了历史学中“叙述 的复兴” ,因为其内容的铺陈颇具可读性。上面提到的《马丁盖尔归来》《奶酪与蛆虫》和勒华拉杜里 的《蒙塔尤》 ,情节曲折生动,很具吸引力。另一位当代新文化史的名家彼得·伯克 ,著述不辍,文笔清新 ,亦反映了作者注重文字表达 、普及知识 的意图 。

  这一“双向互动”趋势 的出现 ,并非史学工作者 的一己之力或一厢情愿,而是有着双方 的沟通和交流 。借助互联网和其他新科技 ,当下历史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已经今非昔比。近年来世界各地出现 的记忆研究和公众史热潮 ,便是显例 。它们都试图在专业史家的视角之外或之下 ,自下而上地提供有关过去的知识 ,从原来的历史知识受众转变为历史知识的参与者 。记忆与历史之间一直存在着某种张力 :历史学者希图保持记忆 ,不让其遗忘,但其保存的方式 ,又自然和必然带有某种选择性 。法国学者莫里斯·阿布瓦赫在20世纪上半叶提出“集体记忆” 的概念,试图将人们对过去 的记忆 ,不再局限于近代历史学提供 的框架中,而其同胞皮埃尔·诺拉在70年代主持的《记忆之场》 的大型项目 ,异曲同工 ,希图从各个方面扩大人们对过去 的认知 。自那时开始,记忆研究在各国蓬勃兴起 ,既丰富了人们对过去 的认知 ,也对历史研究产生了积极 的互动和互补作用 。

  公众史研究的开展 ,则 是历史学“双向互动”的又一个范例 ,已经在国际史学界蔚然成风 。从事和推动公众史研究的人士同时包括了专业史家和业余历史爱好者或志愿者,其研究手段也颇为多样 ,从文献资料整理到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的保存,全面展开,充分体现了专业与业余之间 的密切交流。总之,当代西方史学界出现 的这些新变化,展现出历史学这一古老学问历久弥新 的魅力 。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9日 14版)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每日彩票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