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彩票返点_互动百科
每日彩票走势图2021-12-17

每日彩票返点

东西问·镇馆之宝丨陈梓生 :一千多年前,西亚陶器 是如何来到中国的?******  编者按 :  国宝之美 ,穿越古今,器以载道,恢弘万千 。每件珍稀文物背后,都凝聚着古人 的匠心智慧 ,镌刻着中华民族 的文化基因 ,见证着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从2023年1月11日起 ,中新社“东西问”推出“镇馆之宝”系列策划(一),藉专家探究文物之意涵及其背后故事 。

  

  中新社福州1月16日电 题 :一千多年前 ,西亚陶器 是如何来到中国 的?

  ——专访福建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陈梓生

  中新社记者 龙敏

  作为中国目前发现最早 的孔雀蓝釉类器物 ,其中一件波斯孔雀蓝釉陶瓶现馆藏于福建博物院。这是1965年从福州北郊莲花峰五代闽国国王王延钧妻子刘华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

  让人好奇的是 ,这些孔雀蓝釉陶瓶 是怎样 的一种陶器?是如何从西亚波斯地区来到中国的?福建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陈梓生研究馆员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对此作了阐释。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

  中新社记者:作为福建博物院“镇馆之宝”,孔雀蓝釉陶瓶是如何发现 的 ?这是怎样 的一种陶器 ?

  陈梓生 :20世纪60年代中期 ,福建省博物馆(现名“福建博物院”)在福州市北郊莲花峰东宝山南坡 ,清理了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第三代君主王延钧之妻刘华墓。该墓早年被盗,大部分珍贵物品被洗劫 ,只清理出三件孔雀蓝釉陶瓶 、三件石覆莲座和一组雕塑精美颇有盛唐遗风 的陶俑。目前 ,这三件孔雀蓝釉瓶一件在福建博物院 ,一件在国家博物馆,另一件在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孔雀蓝釉陶瓶十分引人注目,它们器体都较硕大,器表均施蓝釉,造型特别,釉厚晶莹,胎厚质较松 ,断裂面呈淡红色,火候不高 ,属釉陶类。器形大小相近 ,均为敛口 、鼓腹、小底,通高74.5厘米到78厘米 。外腹壁是三组泥条堆成的幡幢状花纹 ,小腹为一道波浪纹。其中两件 ,肩颈部附三耳 。

  这 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 的孔雀蓝釉类器物 ,引起了学术界普遍关注。权威专家推测,无论 是器型还是材质,它都不太可能 是中国古代窑口的产品,而是由西亚波斯地区传入 的 。

  源自波斯的孔雀蓝釉陶瓶,因其具备特殊历史、文化 、艺术价值,堪称福建博物院“镇馆之宝”,不仅对中外陶瓷交流史 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 是古老 的中华民族与西亚地区人民通过海路友好往来的实物见证 。2021年 ,孔雀蓝釉陶瓶还曾代表福建博物院亮相《国家宝藏》系列节目。

孔雀蓝釉陶瓶。福建博物院供图

  中新社记者 :孔雀蓝釉陶瓶为何被认定为产于9世纪前后 的西亚波斯地区?

  陈梓生:出土在五代闽国时期 的刘华墓 的孔雀蓝釉陶瓶不 是中国 的产品,而是舶来品。当时,闽国与南亚 、西亚等地区都有商业往来 ,史书上记载 :“福州贡玳瑁琉璃犀象器 ,并珍玩 、香药 、奇品、色类良多,价累千万 。”显而易见,闽国 的这些贡品中很多就是舶来品,带有浓厚的异国色彩 。

  从刘华墓的墓志铭得知 ,墓主人刘华 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王刘隐之次女 ,于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出嫁闽国,为闽王王延钧之妻 ,后唐长兴元年(公元930年)卒。由此可知,这三件孔雀蓝釉陶瓶 的年代应为公元930年前之物。

  根据史料 ,中国本土孔雀蓝釉出现 的时间较晚 ,一般认为到明代正德以后即公元16世纪后才出现 。上海博物馆所藏 的孔雀蓝青花鱼莲纹盘,年代在明成化年间;香港艺术馆藏蓝釉白花花卉大碟,年代也 是明代。

  再从孔雀蓝釉陶瓶的器形 、胎质和器表纹饰看,类似器物在伊朗、伊拉克等多地都有发现 ,且其与公元9世纪到10世纪伊斯兰式釉陶相一致。

  因此 ,这三件陶瓶 的产地应该 是来自古代波斯地区。古代波斯 ,素以制陶著称 ,陶器外施釉 ,釉色有黄、青、蓝几种,尤其是淡蓝色釉最有特色。

  波斯同中国很早就有友好往来 ,隋唐之后,关系尤为密切,贸易相当频繁 。有关专家认为,这三件孔雀蓝釉陶瓶应是古代波斯产品 ,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背景下 ,于公元930年前输入到中国。

  刘华墓中还出土了三件石雕覆莲座 。据专家推测 ,它们应该 是三件孔雀蓝釉陶瓶的器座。在古代波斯 ,这类器皿常常用于盛油 ,为让器身稳定,波斯人往往将器底埋入地下。刘华墓中 的孔雀蓝釉陶瓶,很可能 是盛油做“长明灯”用的 。该墓是石构墓室 ,地面也使用石板铺成,因此特别制作石雕覆莲座稳定器物 。

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第三代君主王延钧之妻刘华墓清理出三件孔雀蓝釉陶瓶、三件石覆莲座和一组雕塑精美颇有盛唐遗风 的陶俑 。福建博物院供图

  中新社记者:这些精美 的西亚陶器 是如何来到中国 的 ?

  陈梓生:这种孔雀蓝釉陶瓶并非西亚陶器流传到中国 的孤例 。福建省博物馆专家曾在泉州惠安螺阳镇凤旗山王潮墓调查时也有发现孔雀蓝釉陶片数片 ,其釉色、陶质和器胎厚薄均与福州刘华墓出土 的孔雀蓝釉陶瓶相一致。

  王潮原名王审潮,五代十国之一闽国 的奠基人 ,死于唐昭宗光化元年(公元898年);刘华死于长兴元年(公元930年),前后相距32年 。从年代上看,在公元898年到公元930年,孔雀蓝釉陶瓶作为随葬品入葬,可能 是闽国王公贵族 的一种随葬礼仪或习俗 。

  在福建博物院展厅展示 的这件孔雀蓝釉陶瓶,形体较大 ,而且陶瓷比较易碎 ,经不起多次辗转 ,应该 是从伊朗直接运达福州 。也就是说 ,孔雀蓝釉陶瓶是通过船载 ,沿着海路,从福州港进入闽国 的 。

  自唐代以后 ,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逐渐衰微或中断,而“海上丝绸之路”运输能力跃居中西交通首位。当时 ,由于中国造船业发展以及海航技术 的进步 ,唐代有一种叫“苍舶” 的大船,长20丈,可载六七百人;还有一种叫“俞大娘” 的海船 ,能载重至3万石 。

  在五代十国时期的东南沿海,福州港已经崛起 。据薛能《送福建李大夫》一诗云,福州有“船到城添外国人”,反映了福州与海外通商的盛况。当时的福州港已 是“波斯货”进入中国的转口贸易 的重要港口 。《全唐书》文献中亦记载 ,当时已经有商人经营波斯商品进入中国的贸易 ,而且在贸易中挣了很多 的钱。

  刘华墓发现孔雀蓝釉陶瓶之后 ,扬州、宁波 、泉州、桂林和容县、广州等地也有类似器物发现。这些地区除了桂林和容县外 ,都 是公元9世纪到10世纪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当时海路贸易经济 的繁荣昌盛。

在福建博物院展厅展示的孔雀蓝釉陶瓶。吕明 摄

  中新社记者 :孔雀蓝釉陶瓶 的出土,见证了古代“海丝”的繁荣。如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全面推进,如何以古鉴今,让丝路精神薪火相传 ?

  陈梓生 :孔雀蓝釉陶瓶具有特殊 的历史 、文化 、艺术价值, 是海外输入商品之一 ,也是中国与西亚地区人民友好往来 的见证。

  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主阵地之一 ,其拥有 的文物资源承载着“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人民 的共同记忆,促进了沿线地区思想文化交流,对社会发展和民族意识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新形势下,博物馆的核心任务是通过文物、展览引导观众回望辉煌 的文明发展历程。

福建博物院外景。福建博物院供图

  福建博物院于2013年联合中国沿海七省45家博物馆 ,荟萃300多件文物精品,举办了“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联展”。截至目前,该展已赴中国多个省市展出。

  同时,为了让广大青少年进一步了解“丝绸之路”的千年风貌,我们以瓷器、丝绸服饰、茶 、香料、动植物、食物、航海术、造船术为主题 ,研发了八大系列教育课程;在展览的基础上 ,编辑出版了科普读本《舌尖上 的丝绸之路》 ,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

  通过展览 的举办和教育活动的开展,希望让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深刻感受到文明因多样而交流 ,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的“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和共建“一带一路” 的重要意义。(完)

  受访者简介 :

  陈梓生,研究馆员 ,福建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社教专委会副主任。长期从事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 ,主要致力于博物馆公共教育及传播推广领域研究 ,主持并参与编写《文物故事——福建古代文明通识读本》《舌尖上 的丝绸之路》等。

让国产碳纤维更具竞争力******

  让国产碳纤维更具竞争力(新知)

  【现象】每束碳纤维都有4.8万根纤维,每根纤维直径只有头发丝直径的1/7到1/8,且纤维含碳量达到95%,强度 是钢的7—9倍……前不久,我国首个万吨级48K大丝束碳纤维工程生产线在上海石化碳纤维产业基地投料开车,生产出性能媲美国外同级别的合格产品。这意味着 ,我国在大丝束碳纤维生产和装备国产化方面,实现了重要突破。

  【点评】

  一束束白色原丝经过高温碳化 ,便可缠绕成一轴轴高性能黑色碳纤维 。别看每根单丝身量纤纤,却强度高 、抗摩擦 、耐腐蚀 ,被称为“材料黑金” ,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 、能源装备、交通运输 、体育休闲等领域 。它能让矗立于戈壁 的风电叶片更轻巧,让疾驰于街巷的新能源汽车变得轻量化,让远在九霄云外 的运载火箭更节省燃料,也能让鱼竿、球拍的耐久度大幅提升……实际上 ,碳纤维已深入千行百业,走进了千家万户。

  按丝束规格 的不同 ,有小丝束碳纤维和大丝束碳纤维之分 。在业内 ,通常将每束碳纤维根数大于4.8万根 的称为大丝束碳纤维。小丝束性能优异,但成本较高,大丝束在保持碳纤维优良性能 的前提下 ,能大幅降低成本 ,从而为市场应用打开更大空间 。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壮大 ,碳纤维 的市场应用也在不断拓展。数据显示 ,近10年来我国碳纤维需求加速增长。2021年需求量达到6.2万吨 ,同比增长27.7%。除了航空航天对碳纤维 的需求保持增长 ,以风电叶片为主的新能源市场正成为拉动碳纤维产业发展 的重要引擎,推动碳纤维产业跨入以工业应用为主的新阶段。同时,我国商用航空 、无人机等领域装备持续升级迭代,在可预见 的未来 ,碳纤维需求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在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牵引下 ,我国碳纤维行业加快向更成体系、更高性能、更低成本 的方向迈进 。山西钢科已形成覆盖国内高性能碳纤维领域主要品种 的生产能力,中复神鹰推出年产3万吨高性能碳纤维建设项目……一段时间以来 ,在政策加力和企业努力下,我国不断取得碳纤维制备和应用关键技术 的新突破 ,相关产能持续跃升,自给率不断提高。国产碳纤维的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31.7%攀升至2021年 的46.9%。也应看到 ,国产碳纤维 的性能与质量稳定性尚有不小提升空间,短期内碳纤维核心装备仍需依赖进口。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打造创新矩阵,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 的运行产能, 是我国碳纤维产业面临 的现实挑战 ,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 的长远目标 。

  党 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 、新能源、新材料 、高端装备 、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这为我国碳纤维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我国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碳纤维市场应用创造了丰富场景;规模庞大 的研发队伍和持续涌现的创新型市场主体 ,为碳纤维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保持自主创新 的战略定力 ,持续锻长板 、补短板 ,定能更好激发新材料产业发展动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汩汩活力。(人民日报 韩鑫)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每日彩票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