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彩票官网网址|每日彩票手机版
每日彩票平台2021-11-26

每日彩票官网网址

去年卖地收入减少约3万亿 !2023年“土地财政”将去往何处 ?******

  多年来 ,“土地财政”一直是热议 的经济话题,今年也不例外 。近期 ,第三方机构克而瑞统计 的数据显示 ,2022年,随着我国房地产销售端疲软,土地出让金收入下滑 ,全国土地市场成交建筑面积为14.44亿平方米,成交金额4.73万亿,较2021年同期分别下降了37% 、31%,土地出让金从高峰 的8.7万亿下降了约3万亿规模。

  “土地财政” ,顾名思义,指 的是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 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政府财政收入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其中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属于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因不用上缴中央 ,土地出让收入 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财政 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

  实际上 ,经历了二十多年 的快速增长,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需求见顶 ,土地出让金的增速明显放缓 ,长期来看 ,地方政府高度依赖 的“土地财政”将难以为继,如何弥补土地出让金下滑带来 的财政资金缺口 ,成为地方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那么 ,2023年 ,甚至更远的将来,“土地财政”又将去往何处 ?

  “土地财政”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我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始于1987年12月1日 ,彼时 ,深圳会堂座无虚席,经过17分钟 的轮番叫价,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以525万元拿下了这块8588平方米 的住宅用地 ,敲响了建国以来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 的“第一槌” 。

  根据《中国土地年鉴1996》 的数据 ,1995年 ,全国通过出让方式提供用地43403公顷,出让金总额为420亿元。1998年 ,我国正式开启住房市场化改革,此后 ,随着房地产行业 的快速发展 ,该数据一路上涨,2007年 ,首次突破1万亿元 ,直到2020年,我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额已经升至8.4万亿元,是1998年 的200倍。

  根据财政部官网公布的数据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2017年开始,我国土地出让金 的增长开始变得很有规律,连续四年 ,每年 的增长金额都在1万亿左右 ,直到2021年 ,国有土地出让金 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 ,仅增长3000亿元左右 。

  土地出让金快速增长的同时,地方财政对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 。根据第一财经测算 ,2017年开始 ,我国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比例(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地方政府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连续5年超过三成,2020年占比达到43.59%,2021年下降至41.81% ,仍在4成以上。

  分区域来看 ,粤开证券研究院统计 的数据显示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持续流入 、土地市场需求旺盛,土地出让收入在地方综合财力中 的占比(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 ;而西部和东北地区土地市场不够活跃,土地出让收入相对较低,更依赖中央转移支付。例如,2020年 ,浙江、江苏 、福建 、山东、广东、重庆6个省市 的土地财政依赖度高于30% ,分别达到51.9% 、46.9%、40.3%、38.7%、33.8%和32.0%;而新疆、宁夏 、青海 、黑龙江 、西藏5个省份对土地财政 的依赖度偏低 ,均低于10% 。

  分城市来看 ,粤开证券研究院统计 的数据显示 ,2020年 ,广州 、长春、杭州 、福州、南宁、海口 、贵阳 、西安 、徐州、扬州 、温州 、金华、襄阳、南充 ,这些城市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都较高,政府性基金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的比值均达到1.5倍,甚至更高 ;牡丹江 、深圳 、锦州等地对土地出让金收入依赖度相对偏低 ,其政府性基金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的比值分别为0.3倍 、0.3倍和0.4倍。

  土地出让金下滑

  然而,在土地财政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的同时 ,我国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却面临下滑 的事实 。2022年,随着我国房地产销售端疲软 ,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再次下滑 。

  此前,财政部发布 的《2022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显示,今年前三季度 ,我国 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3217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4.9%。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42588亿元 ,比上年同期下降26.4%,其中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38507亿元 ,比上年同期下降28.3%。

  近期 ,房地产研究机构克而瑞统计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3.6亿平方米,销售额13.3万亿元 ,同比分别下降24% 、27%,行业规模重回2015年 。与此同时,全国土地市场成交建筑面积为14.44亿平方米 ,成交金额4.73万亿,较2021年同期分别下降了37%、31% 。土地出让金从高峰 的8.7万亿下降了约3万亿规模 。

  克而瑞地产研究院数据显示,从土地成交建筑面积TOP20的城市来看 ,有12个城市 的成交量相比去年有所减少 ,平均降幅达35.7%,降幅超过30%的城市多达7个,其中降幅最突出的当属遵义 ,成交建面刚刚超过1000万平方米 ,同比降幅高达65% 。

  克而瑞地产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显示 ,除部分特别优质的地块以外,土地市场底价成交 、城投托底成为常态,不少城市城投拿地金额占比超过5成,沈阳、无锡城投托底拿地的比例甚至超过9成 ,市场低迷的城市城投拿地也尽显疲态,流拍率高企 。

  价格方面,克而瑞地产研究院数据显示 ,受一线城市供地质量提升 的影响 ,2022年全国300城土地成交楼板价小幅上涨,增至3266元/平方米 ,再度创下历史新高。不过,由于新房市场仍处于低位 ,加之房企资金压力依然较大,房企拿地积极性仍处于低位,全年溢价率仅有3.7%,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7.9个百分点。从集中供地的22城来看 ,2022年有17个城市 的地价下降 。

  那么,土地市场出让规模为何下降 ?房地产研究机构中指研究院土地事业部负责人张凯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与土地市场成交规模相关性最高的仍然是新房市场成交规模 。今年以来 ,受期房烂尾担忧、房价上涨预期转弱 、居民收入预期悲观三重因素影响,新房市场规模明显缩量,导致房企拿地积极性高开低走 。他指出,上述影响新房市场 的三个因素中 ,能在明年有显著缓解的恐怕只有期房烂尾担忧。而随着疫情管控放开和经济活动的逐步恢复,居民收入预期 的转变或将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房住不炒”的基本国策下 ,房价上涨预期转弱将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因此短期 的新房成交规模很难较今年发生显著好转,土地市场随之亦难有明显的变化。

  张凯进一步表示 ,从长期来看 ,土地市场与人口数量变化息息相关,人口净流入 的城市土地市场仍然能够维持一定热度,而人口净流出的城市土地财政或将难以为继。总体而言 ,我国城镇化率已经接近瓶颈 ,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对于住房需求均产生负面影响 ,土地市场成交规模整体呈现逐步下降 的趋势将 是必然。

  硬币的正反面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土地财政”二十多年 ,为我国城市 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 的问题 。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1999年 ,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0.9% ,比1995年提高1.9个百分点,城市化处于较低水平 ,而2021年 ,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4.72%, 。

  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在其出版 的新书《大崛起:中国经济的增长与转型》中肯定了“土地财政” 的价值 ,他表示,中国城市化伟大成就背后 的重要原因 ,就是创造性地发展出了一套将土地作为信用基础 的制度——“土地财政” 。在他看来 ,相对于“征税” ,通过“所出售土地 的升值”来回收公共服务投入 的效率是如此之高 ,以至于城市政府不仅可以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甚至还可以以补贴的方式为能够带来持续性税收 的项目融资 。

  与此同时 ,赵燕菁在其上述新书中也叙述了“土地财政”带来的问题:“土地财政” 的本质 是融资,使得不动产变成投资品,一旦房价暴跌 ,大规模的资产贬值将导致难以想象的金融海啸;“土地财政”不仅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财富 ,同时也给企业和个人快速积累财富提供了通道 ,同时 ,没有机会投资城市不动产的居民与早期投资城市不动产 的居民的贫富差距迅速拉开 ,房价上涨越快 ,贫富差距越大 ;另外 ,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协调 、不平衡 、不可持续” ,还占用了大量应该用于其他发展项目的资源。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 、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也认为 ,一方面 ,土地出让收入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财政收入来源,缓解了一般公共预算压力 ;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形成了大量 的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带动了经济发展 ;推动了房地产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土地财政也让部分地区 的高地价推动了高房价 ;间接推动了融资平台和政府债务 ;在土地财政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破坏耕地 的行为;在征地过程中因简单粗暴执行和补偿问题引发了部分社会问题等。

  土地出让规模急速扩张的同时,一些城市非理性供地为后期房地产市场转弱也埋下了伏笔 。克而瑞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报告表明 ,目前 ,我国约8成 的城市市场需求及购买力明显透支 ,近一半的城市土地供应过量 ,随着房地产市场步入调整周期 ,去化压力不断加剧 。另外 ,不少城市因大力发展新区便将供地指标向新区倾斜,但因为市政配套尚未真正落地 ,人口导入情况自然不甚理想 ,致使外围区域供需周期性错配。

  资金缺口如何弥补?

  回顾过往,“土地财政”有功有过 ,向前看,未来土地使用权出让金逐渐减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财政收入长期对土地出让金 的依赖 ,也将难以维 ,寻找新 的财政收入增长点已经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对于上述问题,一部分观点认为,应该从税收方面着手 。

  赵燕菁表示 ,“土地财政”只 是专门用来解决城市化启动阶段原始信用不足问题 的一种特殊制度 ,随着原始资本积累 的完成,“土地财政”也必然会逐渐退出,如何弥补放弃“土地财政”造成的损失 ?他指出 ,可以仿效发达国家,从“土地财政”转向“税收财政”,突破现有 的以间接税为主 的税收体制 。赵燕菁也表示,贸然放弃“土地财政” ,对还未完成城市化原始资本积累 的城市来说 ,存在巨大风险 ,另外 ,以间接税为主转向以直接税为主的改革也并非易事 。因此,城市新区则应维持高效率的“土地财政”积累模式 ,另外,可以把巨大的利益调整分解到数十年 的城市化进程中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逐渐演变为直接税与间接税并重,乃至以直接税为主的模式。

  回溯“土地财政”形成 的原因,不少观点认为,土地财政源于1994年开始的分税制 ,因为分税制改革导致地方收入占比低、支出占比高,这种资金缺口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土地出让 、城投平台等方式融资。对此 ,粤开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曾在公众号“粤开志恒宏观”上发文表示,分税制和住房市场化改革都只是“土地财政”的促成因素 ,以GDP为核心 的政绩考核机制才 是问题 的关键 ,激励机制决定行为,引发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和土地财政等连锁反应。如果没有分税制,只要存在GDP考核 ,仍会产生资金饥渴和不足。

  罗志恒则表示,未来 ,无论是土地供给还 是需求都将呈现下降趋势 ,这直接影响未来土地财政 的可持续性 ,因此 ,未来构建地方稳定 的财政来源极为重要,房地产税开征 是大势所趋 。同时 ,罗志恒也指出 ,房地产税的体量短期内难以取代土地财政。

  也有观点认为 ,应该大力发展其他产业 。万通集团创始人冯仑近期在其微信视频号“风马牛地产研究院”中表示,当房地产销售端出现下滑,不少城市都会开始出现土地财政的缺口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些城市应该大力发展房地产以外 的其他产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以此让税收增长的更快 ,来弥补卖地收入 的缺口。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近期公开撰文表示,国企资产 是当前政府部门除了国有土地资产之外的最大一块资产了,如果通过提质增效,若能够让300万亿元 的国企总资产 的回报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则就有3万亿元收益增加,基本可以弥补土地财政消减带来 的收入缺口。“当然这不是短期就能提升一个百分点,但只要坚持不懈地盘活国有资产,推进国企改革,若干年后,应该会有成效。”李迅雷补充道 。

  张凯对第一财经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基建投资引领的城镇化一直助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 。近年来 ,受到经济下行 的压力,基建投资再次成为拉动经济增长 的引擎,而基建投资 的成本依赖土地财政 。此外,近期推出房产税,将对房地产市场造成冲击 ,从而进一步降低房企拿地意愿,对土地财政产生更大的压力。因此,短期来看 ,土地财政难以替代 。

  “长期来看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对基建投资存在一定 的路径依赖,但城镇化率 、居民部门杠杆率即将达到增长瓶颈,基建投资+土地财政的经济发展闭环难以为继。”张凯认为,房地产税作为长期、稳定 的税源 ,在近二十年房地产也高速发展 的基础上也有足够的存量房屋可供征税,适合在未来长期替代土地财政补充财政缺口。

  总 的来看 ,上述不管是直接税的税收制度变革 ,征收房地产税 ,还 是大力发展其他产业 ,或是盘活国有资产,都不 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那么 ,短期,如何保障房地产市场 的稳定发展,让地方财政平稳过度 ?克而瑞研究院提出,当前应该提振市场信心 ,完善保交楼、保就业、销售保价等兜底机制 ,缓解市场观望情绪,需求端全面放松限购 、限贷 、限售,取消“限跌令”,政府回购商品房,与此同时 ,适当缩减供地规模 ,优化调整供地结构 ,以此破局短期楼市的困境。

  近期,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公开表示 ,为了改善房地产消费观 ,财政方面也应该发力 。土地价格的高企 是造成房价高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适当降低城市土地出售价格 ,来促进开发商成本 的下降 ,带来房价的下降。另外,目前在销售领域里 的税费负担还是很重,应当适当降低 ,让老百姓感受到政府 的温暖。同时,也应当降低金融机构的按揭抵押利率 ,目前 的按揭抵押利率(4%)还 是偏高的,应该降1到0.5个点。

人间正道在大同******

  【年终特稿】

人间正道在大同

——维护全球安全和人类福祉的中国态度

  作者 :关国平

  风起云涌 ,春去冬来 ,2022年的世界很不太平。

  欧洲大陆硝烟升腾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消退,全球粮食能源问题凸显 ,世界经济复苏步履蹒跚 。以前所未有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的,是深刻的世界之变 、时代之变、历史之变 。

  剑与犁 ,义与利,机遇与挑战 ,偶然与必然……杂糅汇集于百年变局 的洪流之中。

  持续中的俄乌冲突 , 是冷战后国际地缘政治现实 的冷酷延伸——超负荷多年的博弈之弦最终承压断裂 。动荡冲突之际,“全球北约”“平行世界”“新铁幕”等美西方奇谈怪论此起彼伏 ;雨横风狂之时,冷战思维、集团对抗、强权政治等本应沉寂的概念借势起舞 。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 、冷战结束30年后 ,动荡与危机令世人警醒 :在全人类共享 的这个星球上,安全出了问题,发展正受到威胁 。

  满川风雨看潮生。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人类 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今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郑重提出全球安全倡议 ,为国际社会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提供了切实可行 的新理念和新路径。

  “全球发展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今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上再次论及全球安全倡议 ,深刻阐明安全之于发展 的重要性 ,推动更加包容、更加普惠 、更有韧性的全球发展 。

  凝聚东方智慧和大国情怀,全球安全倡议牵挂人类福祉,聚焦安全痛点,反映世界共识,引起普遍共鸣。

人间正道在大同

2月27日 ,在罗马尼亚北部与乌克兰接壤的锡雷特边境关口 ,乌克兰女子在帐篷外打电话。新华社发

  百年变局中的危情怪象

  欧洲粮仓 ,沃野千里。延宕了十个月的俄乌冲突严重消耗了双方的战略资源,并产生难以估量的溢出效应 。在全球化时代 的“地球村”,安全危机带来 的冲击从来不限于“震中” ,也从来不限于“安全”。

  粮食告急,油价飙升,通胀高企……欧盟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欧元区能源和食品价格持续攀升,10月通胀率按年率计算达10.7%,再创历史新高 。欧盟委员会2022年秋季经济预测报告称,欧盟、欧元区和大多数成员国经济预计在今年第四季度陷入衰退,明年第一季度经济活动将继续萎缩 。在欧洲之外,俄乌冲突已经造成全球粮食短缺和大宗商品价格飙升,不少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家更 是跌入极度贫困和饥饿艰况,破产和动乱 的幽灵抵近徘徊。

  两国相持兵不解,会应俱碎似连环 。从来战火无情 ,何况俄乌冲突的影响 ,已不只 是两个当事国家之间的“连环” ,还在全球形成影响深远 的连锁反应。

  实现和平,不仅是人道主义的关切,也是维系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关键 。面对俄乌冲突,中国一直从问题的历史经纬和 是非曲直出发 ,站在公道 的一边,并以自己 的方式积极劝和促谈 。

  当下寒冬已至 ,第聂伯河冰封千里 ,而俄乌冲突依旧僵持不下 。冲突双方将在战场继续厮杀,还 是走向谈判桌 ?人们不得而知。但世界仍然在期待 ,冬季 的天然止战效应,能让这场旷日持久 的冲突找到出口 。

  12月20日 ,习近平主席在同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通电话时表示 ,中方坚持主张劝和促谈,认为危机长期化、复杂化不符合各方利益 。中方支持欧方展现战略自主 ,引领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 的欧洲安全架构 ,实现欧洲大陆 的持久和平和长治久安。

  要灭火,而不 是拱火——这 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和期待 。作为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元首,印尼总统佐科曾先后访问基辅和莫斯科,他表示 ,尽管外部形势仍然艰难 ,但走向和平解决和公开对话仍然很重要 ,他愿意帮助两国领导人“架起沟通的桥梁”。

  访问彰显了佐科总统务实 的外交立场,与恪守客观公正 的中国主张一样 ,代表了世界多数国家支持劝和促谈,主张尽快结束俄乌冲突 ,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大势的愿景。

  然而,与国际社会普遍愿景相悖,美国与北约至今完全无意推动终结这场冲突 。在前期提供巨额军事援助的基础上,12月20日 ,美国国会众议院拨款委员会公布了总额450亿美元 的《2023年追加乌克兰补充拨款法案》。这将 是美国迄今数额最大的一笔援乌拨款 ,远超白宫上月向国会请求的370亿美元总额。

  俄乌冲突爆发后 ,北约成员国一致同意邀请芬兰和瑞典加入北约 ,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造和强化这一联盟 。这制造出关于欧洲大陆乃至全球安全秩序的“集体恐惧”,而本已出现“脑死亡”征兆 的北约,得以“复活”和强化 。北约新“战略概念”称俄罗斯是“最大且直接的威胁”,确认并巩固了该集团积极遏制俄罗斯 的政策 。俄乌冲突则被拜登总统描绘为“民主与威权之战”和“历史的拐点” 。美方更冠冕堂皇地宣称,谁不支持对俄制裁 ,就 是“拒绝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抛开了历史经纬 ,何来“历史正确”?

  当前俄乌冲突 的实质,正是冷战后俄罗斯与北约地缘政治矛盾长期积累后的集中爆发。从根本上看,这是美国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政策长期堆栈而成 的恶果,而北约持续东扩及对俄罗斯的长期遏制正是俄乌冲突的导火索。实际上,身经冷战 的美国战略家早已对北约东扩 的灾难性后果发出预警 。“遏制政策之父”乔治·凯南早在1998年即表示 ,北约东扩是一场“新冷战”的开端 。

人间正道在大同

11月4日 ,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一市场 ,商贩准备商品。新华社发

  安全困境中的希望之光

  人间正道 是沧桑。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儒家经典《礼记》勾勒出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 。

  “但见时光流似箭 ,岂知天道曲如弓 。”身处乱世 的诗人韦庄曾发出世道不昌 的无奈感叹。

  在历史前行的某些节点,戚戚内顾比敞开胸怀来得容易 ,抱残守缺比顺应时代显得“智慧”,迎合民粹比培育合作更受青睐——这正 是百年变局 的深刻复杂之处 。

  全球化的退潮 、自由主义 的隐退 、强权政治的回归,让人们心生忧虑 :执意强化大国竞争,甚至可能调整资源配置为大战做准备 ;大步回归集团对抗 、冷战传统 ;与应对疫情冲击相似 ,为应对地缘政治变化 ,泛化国家安全,强调的 是本国优先,而不再 是自由贸易和投资流动带来的普遍受益。

  罗伯特·卡根等一些西方知名学者惊呼 ,“俄乌冲突正在使一个更加危险 的多极世界加速形成”“美国治下 的和平可能会让位于全球混乱”。

  这一看似理性 的“警示”不仅美化了霸权 ,而且颠倒了因果 。追根溯源 ,俄乌冲突只 是触发了大国冲突 的传统病征 ,当前危机凸显美国霸权和美西方主导国际治理体系 的失效。回望冷战结束以来 的三十年,世界本应迎来充满希望 的“长周期和平” ,但人类并没有享受到真正 的和平与安宁 ,仍在经历持续不断的冲突和危机 。

  曾几何时,政治经济一体化迅速推进 的欧洲被视为和平与繁荣 的成功范例 。西方学者认为,北约和欧盟双双东扩 ,可以构成维护欧洲持久和平与繁荣的“双保险” 。如今 ,现实 的强烈反差昭示世界 ,个别国家和集团谋求以实力扩张获得绝对安全,挤压其他国家的安全空间 ,最终只会造成地区安全局势恶化,让自身和国际社会陷入更大 的不安全 。

  树曲木者 ,恶得直景!美西方国家长期固守霸权思维和意识形态藩篱 ,违背时代的发展大势 , 是当前危机与乱象之源 。

  面对冷战结束三十年后的危机与乱象,世界需要冷静而深刻 的反思。德国前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约施卡·菲舍尔指出,我们正在目睹大小危机史无前例地汇聚集合,这些危机有许多不仅是衰败的迹象 ,也 是新世界秩序正在诞生的迹象 。

  面对暴力和冲突 的蔓延,恐怖主义的猖獗,全球疫情的肆虐,核战争与核毁灭 的威胁,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历史和现实反复昭示我们 ,世界上既不存在绝对安全 的世外桃源 ,也不存在脱离世界安全 的独善其身,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 ,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 的动荡中收获稳定。

  摒弃霸权与对抗,追求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福祉所系。正因如此,中国领导人提出 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才被誉为“这个星球唯一的未来”;主张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全球安全倡议,才被视为“捍卫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有力武器” 。

  安全 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诉求和愿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 的基本前提 。当今时代 ,国际社会需要什么样 的安全理念?世界各国怎样实现共同安全 ?全球安全倡议 是对传统西方地缘政治安全理论 的扬弃和超越:

  ——坚持共同、综合 、合作、可持续 的安全观 ,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 ;坚持尊重各国主权 、领土完整 ,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 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

  ——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 ,摒弃冷战思维,反对单边主义,不搞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 ;

  ——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 ,构建均衡、有效 、可持续的安全架构 ,反对把本国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 的基础之上;

  ——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 的分歧和争端,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不能搞双重标准,反对滥用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

  ——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 ,共同应对地区争端和恐怖主义 、气候变化、网络安全 、生物安全等全球性问题 。

  萤光爝火 ,日月之明。

  数千年来 ,中华民族在与世界的交流和碰撞中一直秉持着天下一家、和合共生 的理念 ,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不可磨灭 的贡献 。新时代的中国胸怀世界和平发展 ,情系各国人民安危,引领时代发展进步潮流 ,坚定倡导构建人类风雨同舟、安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全球安全倡议以非凡的理论勇气和深厚的天下情怀,直面全球安全赤字,引领共同安全道路, 是中国在全球治理领域提供的又一国际公共产品 ,为人类社会通往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的世界指出了清晰路径。

  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非洲-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戴维·蒙亚埃认为,全球安全倡议体现了国际社会的需求 ,“那就是我们要建立一个共同 的安全机制 ,所有国家都认同一套能带来和平 、解决冲突的规范以及价值观,避免一个或几个国家自行其 是 ,以牺牲其他国家为代价 ,单方面加强自身的和平与安全”。

人间正道在大同

7月10日,人们在黎巴嫩的黎波里排队购买面包。新华社发

  “霸权治下”的安全反思

  “以乱攻治者亡 ,以邪攻正者亡 ,以逆攻顺者亡。”

  2200多年前韩非子《初见秦》中“世有三亡”说,仍可以用来把脉当今世界 。

  今年以来 ,当拜登政府通过《通胀削减法案》推行歧视性补贴政策 ,当美国主导北约追求绝对安全而招致俄罗斯的反击时 ,霸权对安全 的消极作用,愈发清晰地暴露于世人眼前——美国霸权主义的历史旧梦与和平发展 、合作共赢的时代大势背道而驰。

  美国的病根在于,无视别国的安全和发展需求 ,无视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执念于维持自身霸权和“中心—外围”国际政治经济结构。在这一结构中 ,以美国为首 的西方国家处于核心位置 ,非西方国家则被永久排挤在边缘 。

  这也是当今世界安全困境的根源 :美西方强行延续霸权 ,无视乃至压制非西方整体崛起,在应对国际安全问题时极度自私自利。美英等西方国家在论及东西方矛盾时 ,总是将其归类为民主、人权和价值观矛盾。这是蓄意歪曲事实 、误导世界。西方与非西方矛盾 的本质不在于文化价值观、制度和人权分歧 ,而在于国际秩序 的不公正不平等 。

  所谓“美西方代表世界”,注定 是一场地缘政治梦幻 。尽管美西方施加了巨大压力 ,在制裁俄罗斯问题上 ,追随美英 的主要 是西方国家,不到全球国家总数 的四分之一,其人口只占世界 的七分之一 。世界大多数国家拒绝美西方兜售的民主叙事,更拒绝在美国推行的大国竞争中选边站队 。

  鼓噪“改变中国所处 的环境”,也只 是美国 的一厢情愿 。在今年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期待的亚太国家对华“围剿”彻底落了空。印尼国防部长普拉波沃在演讲中明确指出,各国应尊重中国的正当崛起和所需发展空间,“亚洲国家都有曾被大国支配、奴役和剥削的共同历史,因此区域国家致力于创造一个和平友善的环境,以‘亚洲方式’解决分歧和挑战”“我们敦促各国尊重中国作为一个伟大文明国家 的正当崛起”。

  执迷于“遏制中国影响力” ,只能 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日前 ,美国时隔八年再次举办美非峰会 。明眼人都看得清楚,此次美非峰会与今年早些时候举办的美国-东盟特别峰会、第九届美洲峰会 、美国-太平洋岛国峰会等如出一辙,追踪打压中国 的影响力 ,这似乎成了美国外交的发力点,但在实打实 的中国贡献面前注定徒劳 。正如所罗门群岛总理索加瓦雷明确表示,所罗门群岛不会“选边站” ,针对中所安全合作的反对声音“非常具有侮辱性” 。

  天下大势之所趋 ,非人力之所能移也 。

  “西方正处于一个转折点,我们正走向西方政治和经济主导地位 的终结。”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这样认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也指出 ,“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实现霸权” 。每个国家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 的潜力 ,但没有任何国家拥有支配整个世界 的潜力。

  在世界对共同安全、共同发展的追求中,美国 的霸权话术已然失灵。

  以安全挑战和中国威胁为噱头 ,并不能为美国修复其在数十年霸权行径中失去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不会置和平发展于不顾 ,为霸权私利火中取栗 。美国国际战略联盟公司创始人乔治·库认为 ,美国浪费了大量精力和资源企图遏制中国崛起 。这种做法从未奏效,将来也不会奏效 。唯一明智的做法 是与中国合作 ,找到互惠互利的结果 。

  贩卖恐惧 ,也无法推销“平行世界” 。世界各国需要 的是真正 的和平红利 ,希望在安全和发展之间寻求理性的平衡 。面对执意要把太平洋变为“大国战场” 的美国,地区国家忧从中来、拒绝“共舞” 。新加坡无任所大使许通美善意地提醒 :“亚洲人以贸易为生 。”斐济国防部长鲁伊拉图明确表示 :“中国是地区发展的主要伙伴。”

  充满希望 的非洲大陆 ,同样珍视中国带来 的发展机遇,而厌恶西方国家居高临下 、口惠而实不至 的说教。非洲朋友们说:“每次中国来访 ,我们就收获一家医院;每次英国来访,我们就得到一次演讲。”美国在传统上把非洲视为“一个有待解决 的问题” ,而中国等却把非洲视为一个充满机遇的大陆 。

  即使 是欧洲国家 ,也不认同“捆绑中俄” 的做法 。比利时 、荷兰等国领导人明确表示,反对因涉疆和涉港问题重组与中国 的贸易关系 。他们认为 ,欧洲不必被迫在美国和中国之间作出选择。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与习近平主席通电话时明确表示 ,法国和欧盟坚持独立自主战略 ,不赞成也不会参加集团对抗。

人间正道在大同

图为11月16日在泰国首都曼谷街头拍摄 的2022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标识 。新华社发

  以天下情怀求索大同之道

  “我们不会回去 !”

  今年夏天 ,马德里北约峰会期间,反战大游行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不要战争,让我们停止吧”“推动和平是谎言 ,它在鼓动战争”“北约就像一列疯狂的火车”等愤怒的口号响彻在美欧多场抗议集会活动中。

  世界也不会“回去”——在战争与和平 、对抗与合作 、倒退与进步等根本问题上 ,“我们不会回去” 的呼声清晰而坚定 ,这 是大势所趋 , 是历史正确的一边。

  风雷激荡 的变局之中 ,我们看到一些国家迟疑彷徨 ,甚至保守倒退 ,继续将自身私利凌驾于国际公义之上 。无论是北约战略文件首次将中国列为“系统性挑战”,还 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竞赢”中国 的战略,美国裹挟西方盟友挑动世界分裂对抗 的意图 ,昭然若揭 。

  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建桥还是筑墙 ,合作还是对抗 ,选择不同,则命运不同。

  12月初,首次在中东举行 的世界杯足球赛精彩纷呈,而中阿 、中海 、中沙领导人“三环峰会”同样引人瞩目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阿拉伯世界规模最大 、规格最高 的一次外交行动 ,体现出中阿面对全球挑战加强团结协作的战略抉择 。

  从上合组织撒马尔罕峰会,到二十国集团巴厘岛峰会 、亚太经合组织曼谷会议,再到此次“三环峰会” ,习近平主席在中共二十大前后三次出访期间 ,累计同40多个国家领导人双边会见,向世界发出了团结协作、互利共赢 的中国声音。

  这声音回应时代之问,化解时代之困 。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 的时代,也 是一个充满希望 的时代。”历史经验表明 ,国际格局调整和权力转移期往往也 是地缘矛盾多发期 。当代的国际安全危机会带来失序,也会催生变革,关键取决于如何应对。

  共谋和平、共护和平 、共享和平。

  从共建“一带一路”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解决巴勒斯坦问题 的四点主张、实现中东安全稳定的五点倡议到“非洲之角和平发展构想”……中国统筹安全与发展,因应国际形势新变化 ,应对国际形势新挑战,不断丰富和发展世界安全问题的破解之道。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以共同 、综合 、合作 、可持续的安全观为理念指引,以相互尊重为基本遵循,以安全不可分割为重要原则 ,以构建安全共同体为长远目标,指明了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 、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 。

  ——践行“天下一家”,摒弃“非友即敌” 。固守意识形态执念 ,将世界分裂为“民主的我者”和“威权的他者”, 是人类和平发展的根本威胁。只有把代表人类整体的“我们”作为全球性叙事主体 ,以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为旨归,世界 的嬗变才能获得有力 的正向支撑。

  ——以普遍安全促共同发展 ,而不 是以绝对安全谋霸权私利 。美西方少数国家泛化国家安全概念 、对别国经济科技发展进行打压遏制,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民生困难 。只有坚持共同、综合 、合作 、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构建普遍安全 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消弭冲突根源,实现世界长治久安。

  ——开展良性竞争 ,拒绝零和博弈 。在分裂 、对抗的意识形态中进行你输我赢 、你死我活 的零和博弈 ,只会祸乱世界 ;只有在开放 、合作的环境中开展基于公平规则 的良性竞争,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

  坐而论道 ,起而行之 。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在回忆录中描述了在纽约召开的维和峰会上 的一段内幕 :奥巴马总统轻描淡写地无视美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贡献少而又少的事实,而中国挺身而出,承诺派遣一支由8000人组成的训练有素 的维和常备军 ,并出资培训非洲 的维和人员 。这一大手笔的方案赢得了参会者 的掌声 。潘基文写道 ,“我喜出望外”。

  这只是中国参与国际和平与发展事业 的一个缩影——

  新中国成立以来 ,从未主动挑起过一场战争,始终做世界和平 的建设者。中国坚定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始终做国际秩序 的维护者 。中国就乌克兰问题、巴勒斯坦问题 、朝鲜半岛核问题、阿富汗问题等探索解决之道 ,始终做热点问题 的斡旋者 。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落地 ,借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等平台,中国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复苏注入了活力 ,始终做国际公共产品 的提供者 。

  …………

  全球安全倡议与习近平主席2021年提出 的全球发展倡议相辅相成 ,呼应和平、发展、合作 、共赢的时代潮流 ,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在国际社会寻求最大公约数 、画出最大同心圆,为各国谋安全、促发展提供了新支撑。

  人间正道在大同。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7日 16版)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每日彩票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