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彩票下载 - 企业百科
每日彩票注册2021-04-10

东西问·解码兔年 | 李茜 :兔年说兔 ,谁 是地球上兔子的“老祖先”?******  编者按 :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中国传统 的兔年春节将至,历经疫情考验的人们心怀希冀 。自2023年1月18日起,中新社“东西问”专栏特推出“解码兔年”系列稿,探究春节文化 、“双立春”等的意涵与影响。

  中新社北京1月21日电 题:兔年说兔,谁 是地球上兔子的“老祖先” ?

  ——专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李茜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2023年 是中国传统 的癸卯兔年。兔子以其活泼好动 的特点,颇受人们的追捧与喜爱。

  可爱 的兔子如何起源演化而来 ?这个问题一直备受古生物学界关注,也引发诸多争议,直到20世纪70年代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野外考察队在安徽潜山约6200万年前地层中发现并命名为“安徽模鼠兔”的化石 ,研究确认它是兔子的祖先类型 ,才平息了兔子起源争论 。

  安徽模鼠兔何以成为“兔祖先”?其后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化过程?研究上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兔年到来之际,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李茜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兔年说兔 ,科普揭秘兔子 的“前世今生”。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视频 :【东西问】李茜:中国发现 的化石为解决“鼠兔同源”争议提供关键证据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记者 :兔子起源研究在古生物学界曾有哪些争论 ?安徽模鼠兔化石的发现,为兔子起源和鼠兔同源研究提供了怎样的关键证据 ?

  李茜 :今天大家都喜欢的兔子这种小动物 ,它在世界上虽然分布广泛但分类上并不庞杂。在古生物研究历史上,关于兔的起源曾经有非常多 的争论,包括兔可能跟踝节类有关系 、兔可能起源于亚洲特有的一类生物等,鼠兔 是否同源也 是学界长期争议的话题 ,因为缺少关键的化石证据,所以很长时间没有达成共识。

6200万年前“兔祖先”安徽模鼠兔 的复原图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图

  直到20世纪70年代 ,中科院古脊椎所在安徽潜山盆地发现约6200万年前的安徽模鼠兔化石 ,古生物学界对兔 的起源才有了全新认识 。

  安徽模鼠兔化石发现时,虽然头骨材料并不完整 ,但它的门齿、颊齿这些很重要的结构都被保存下来 ,一些下颌材料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特征。科学家们通过仔细分析和深入研究发现,安徽模鼠兔 的上门齿跟今天兔子相关 的结构特征非常接近 ,包括上门齿都 是两对 、前一对从前面观察能够看到表面有纵沟等 。根据这一系列结构特征分析 ,科学家认为安徽模鼠兔跟现生兔子 是有关联的,代表了今天兔子的祖先类型。

  在发现安徽模鼠兔同一盆地同时还发现另一类非常重要的、命名为“东方晓鼠” 的化石 。安徽模鼠兔具有现生兔类特征 ,跟今天 的兔子有亲缘关系 ,因此 是“兔祖先” ;东方晓鼠则具有一些啮齿类也就是鼠类 的特征,可以说是“鼠祖先” 。

  这两类化石不光一个像兔一个像鼠 ,同时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存在很多相互交混 的特征,这为解决鼠兔是否同源 的争议 ,提供了非常好的化石证据,经过对比研究最终提出鼠兔同源的观点。

6200万年前“兔祖先” 的安徽模鼠兔化石 。孙自法 摄

  中新社记者:安徽模鼠兔如何演化出今天 的兔子 ?从约6200万年前至今,兔子演化进程中有哪些重要分支节点 ?整体上呈现怎样 的演化趋势 ?

  李茜:分别作为兔 、鼠祖先类型 的安徽模鼠兔和东方晓鼠在约6200万年前同地同时被发现,约5800万年前 的古新世和始新世之交,兔形目和啮齿目就已经分开 ,开始各自独立 的演化 。

  整体上 ,兔子在地球上的分布及演化是一个较为连续 的过程 ,但它们在不同大陆上出现 的时间并不一致 :亚洲最早的兔形目化石记录是大约5300万年前,北美最早 的记录 是约4300万年前,欧洲要相对晚一些 ,大约2500万年前才有可靠的化石记录,非洲最晚 ,1900万前才有化石兔形类的出现 。

  中国不仅发现安徽模鼠兔化石 ,还在内蒙古约5300万年前 的早始新世地层中发现目前已知最早 的兔形目化石,将其命名为“远古道森兔” ,在河南中始新世地层中(距今约4600万-4300万年)发现目前所知较早 的兔科化石——“洛河卢氏兔” 。

6200万年前“兔祖先”的安徽模鼠兔化石(右)和5300万年前的远古道森兔化石。孙自法 摄

  此外,中科院古脊椎所在内蒙古约3000万年前 的地层中,还采集到保存非常完整 的兔子骨架化石,经鉴定为鄂尔多斯兔 。距今约3400万年前 ,地球上曾发生过一次全球性的大降温事件 ,哺乳动物也受到此次大降温事件的影响,在东亚出现一次非常明显 的哺乳动物替代事件,也就是降温事件后兔形类和啮齿类替代奇蹄类成为整个哺乳动物群中的优势类群 。因此 ,对这一时期发现的兔形类化石 的后续相关研究 ,将对理解这些类群如何适应气候突变 、生物与环境 的协同演化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可以说,从安徽模鼠兔起步 ,到远古道森兔、再到洛河卢氏兔 ,以及其他非常丰富 的兔形类化石,这些材料使得中国拥有相对完整 的兔演化的化石证据链,从而为兔子的起源演化研究作出不可替代 的重要贡献。

李茜研究员展示介绍采自内蒙古地区约3000万年前一件保留出土时状态 的一只兔子完整骨架化石材料 。孙自法 摄

  中新社记者 :安徽模鼠兔化石发现及深入研究,为兔子起源 、鼠兔同源等关键之争划上句号后 ,兔子起源研究领域是否还存在未解之谜 ?

  李茜 :目前,在兔子的起源演化研究领域,其实还有较多未解之谜 。

  首先,安徽模鼠兔 是兔类“老祖先”虽然已毫无疑问成为中外学界共识,但再往前追溯安徽模鼠兔的演化源头 ,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一个好的化石证据来回答,也 是科学家们希望探索和解决的谜题。

  其次 ,虽然我们找到了6200万年前的“兔祖先”安徽模鼠兔 ,也有众多被归入兔科中 的早期属种在欧亚大陆广泛分布 ,但 是现代兔类 的祖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欧亚大陆 的记录是缺失的,在距今约800万年左右它们突然在亚洲和欧洲辐射开来 ,目前对这一被科学家们称为“兔事件” 的过程尚无清晰的认识。这一问题还与现生兔类起源有很重要关系 ,因此也成为古生物学家一直探索 的兔子演化 的关键问题之一 。

  第三,兔子包含有兔科和鼠兔科 ,目前所发现 的早期鼠兔科化石材料都非常破碎和零散,鼠兔科起源依然成谜。虽然中国已发现一类称为链兔 的化石材料,但它 是否为真正鼠兔科最早化石及起源还有争议,后续希望能发现更完整的化石材料来进行研究确定 。

  现生鼠兔科动物在中国青藏高原大量分布,它对环境特别敏感,堪称环境变化的“晴雨表”,尤其是对今天生物多样性、青藏高原环境保护等均有重要研究意义。例如新疆的伊犁鼠兔 ,现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李茜研究员兔年说兔,科普解读兔子起源演化的“前世今生”。孙自法 摄

  中新社记者:在兔子起源演化研究过程中,中国科学家与国际同行开展了哪些合作研究?有什么代表性合作成果 ?未来国际合作研究有何计划安排 ?

  李茜:兔子起源演化研究中 ,中科院古脊椎所在20世纪70年代发现安徽模鼠兔化石之后,很快进行研究工作并将研究成果带到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合作交流当中 。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提出“鼠兔同源”概念 ,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进行展示介绍,随即引起国际学术界尤其 是研究兔形类和啮齿类专家学者 的广泛关注 。

  在随后的进一步研究里 ,中国不仅对兔子起源演化开展形态学研究,也参与到通过古生物学 的形态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相结合 的综合研究当中。时至今日,无论 是古生物的形态学研究 ,还是综合现代分子生物学 的研究 ,国际学术界都已认可“鼠兔同源”概念,安徽模鼠兔是兔子 的“老祖先”或者说祖先类型 ,也成为国际学界共识 。

  同时,因为在中国发现“兔祖先”化石,以及较为完整 的有关兔演化的化石证据 ,这也吸引非常多的国际同行到中国来进行相关国际合作研究。前面提到,兔子起源演化研究领域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在破解这些谜题的时候 ,中国所拥有丰富的 、重要 的兔化石材料将更富吸引力 ,相信未来在这些领域会有更多国际合作 的推进,产生更多 的研究成果。

  值此兔年到来之际,中科院古脊椎所科研团队根据安徽模鼠兔化石研究成果,对“兔祖先”形象进行科学复原并完成生态复原图 ,展示出6200万年前潜山盆地 的生态环境面貌,并成为央视兔年春晚吉祥物“兔圆圆”的灵感来源和设计基础,我们也借此祝大家兔年新春快乐 ,在新 的一年里“兔”飞猛进 、大展宏“兔”。(完)

  专家简介:

  

  李茜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 ,博士。主要从事古近纪哺乳动物及陆相地层学方面的研究。重点研究小型哺乳动物(啮齿类 、兔形类等)的分类和系统学 ,物种的起源和演化 ,及哺乳动物与古环境之间 的协同演化 。她迄今已在国际及国内核心期刊杂志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 ,取得 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一 是在中国诸多地点和层位上首次报道有关啮齿类和兔形类化石,对其中不同门类的起源和演化提出新的认识、进一步证实啮齿类 的亚洲起源 。二 是首次建立起东亚早始新世至早渐新世啮齿类化石的连续演替序列,该序列明显反映出啮齿类对同期全球气候 、环境变化的响应 ;该序列也成为中国及东亚不同地区地层划分和对比 的重要参照。三是推进并解决亚洲哺乳动物分期与北美及国际分期之间对比 的问题,建立有年龄标定 的古近纪地层框架,为中国陆相地层建阶提供有力支持。

每日彩票下载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继续增强******

  作者:东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2023年全球经济将延续2022年的放缓趋势 ,呈现温和衰退 ;全球通货膨胀率有望下降,但仍将高于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受全球经济增速下滑 、地缘政治冲突等影响,世界贸易前景也难言乐观 。总体来看 ,今年全球经济仍面临不小 的挑战 ,但调整过程同时孕育着复苏动力,各国需通过多边合作来加强经济协调 ,促进全球经济复苏 。

  在经历了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 的显著下滑后 ,2023年全球经济复苏面临较大压力 。地缘政治冲突、疫情 的不确定性、美国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刺激政策激进退出的溢出效应等一系列外部冲击因素依旧难以在短期内消除 ,全球经济继续处于不稳定和波动时期。

  与此同时,2023年全球主要经济体促进增长 的宏观政策 、全球产业链 的恢复 、数字经济等新经济模式的发展 、全球国际合作的推进等 ,为世界经济逐步回归低速增长的轨道酝酿动力。

  全球经济将呈现温和衰退

  2023年全球经济将延续2022年的放缓趋势,呈现温和衰退,其中上半年依旧呈现波动态势,预计下半年将有所好转 。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的测算 ,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2.5%左右。2024年后 ,全球经济有望回到低速增长 的轨道 。

  具体到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美国经济出现实质性衰退的风险增强。美联储激进加息等紧缩性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产生延迟效应,而美国劳动力市场 的需求下行压力增大 ,消费后劲不足 ,美国经济实现“软着陆”的难度较大 ,在2023年上半年有可能出现衰退。

  欧洲将出现经济衰退 ,能源危机的持续影响、外部需求的下降 、紧缩 的货币政策等使欧洲经济在2023年将大概率陷入增长停滞 。

  亚洲经济总体呈现复苏态势 ,中国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 。防疫政策调整后,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增强,但 是房地产业下行 、人口老龄化 、外部需求不足等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日本经济缓慢复苏 ,但人口老龄化等内在因素使日本经济增长速度难以大幅提升 ,而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向 、全球经济下行等外部因素使日本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 。印度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增速 ,能源转型 、离岸外包 、制造业投资扩张等使印度经济增长速度处于较高水平 ,预计2023年增长6.3%。

  亚洲经济 的复苏对于稳定全球供应链 ,为其他经济体提升外部需求,降低全球通货膨胀率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支撑。

  通胀率下降但仍处高位

  未来,全球通货膨胀率有望下降,但是仍将高于国际金融危机前 的低通货膨胀率水平。

  2022年,为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采取激进加息政策,欧洲央行以及加拿大 、瑞士 、英国等国中央银行也同步采取了加息政策。与此同时 ,随着供应链紧张局势缓解、需求放缓、库存增加导致 的价格折扣和住房价格下降需求减少等 ,预计全球通胀率将在2023年下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的预测 ,全球通胀率将在2022年底达到峰值,为8.8% ;2023年降至6.5%;到2024年降至4.1% 。总体来看 ,全球通胀水平仍然超过2%的中央银行目标水平。

  全球货币和金融条件 的收紧导致需求下降 ,并有助于逐步控制通货膨胀。美国在2023年着力于实现“软着陆” ,在降低通胀率 的同时保持一定的就业率。2022年美国在通胀率下降 的过程中没有出现失业率 的大幅下降 。一些公司已经意识到 ,解雇员工可能在短期内减少成本 ,但以后会产生问题 ,由此他们可能会转向更“欧洲”的模式 ,即在经济衰退期间将员工留在工资单上,以便以后能更快 、更平稳地复苏 。

  虽然美联储2022年 的加息已经显示出一定的效果 ,各种通胀指标有所缓和,但对比历史上几次相对成功 的“软着陆”,可以看到,本次通胀水平较高 ,劳动力市场较为紧张 ,这些因素显示出实现“软着陆” 的难度较大 。

  欧洲在能源危机冲击下面临通货膨胀 的巨大压力,供给和需求对通胀产生双向促进作用 。不过很多学者认为 ,欧洲通货膨胀压力在2023年也将逐步缓解。

  国际贸易和金融风险增加

  全球经济增速下滑 、地缘政治冲突等将给世界贸易发展带来较大不确定性。世界贸易前景仍不乐观 。特别 是全球价值链紧张程度加深 ,美国安全供应链和制造业战略新布局调整 ,在区域经济合作中采用了具有浓厚政治色彩 的“近岸外包”和“友岸制造”。这一切体现了以美国利益为中心的心态 ,破坏了多边贸易体制,趋向于将现有价值链格局塑造为以美国供应体系安全为中心 的新格局 ,阻碍了全球供应链区域内和区域间的融合。

  2022年全球主要经济体采取央行同步加息以及收紧财政 的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 ,这对全球经济恢复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同时,发展中国家陷入债务危机 的可能性增加 。美欧 的加息政策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融资成本增加,资本外流趋势增强。而外部需求 的下降使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收入降低 ,引发流动性不足和融资受限 ,使发展中国家债务风险转向债务危机 的可能性增加 。2023年 ,由于对经济衰退的担心,部分国家可能会停止紧缩性货币政策。在2022年,面对美国通货膨胀的高企和通胀预期 的增强 ,加息发挥了作用。随着通货膨胀 的回落 ,利率上升周期或将结束。

  大宗商品价格仍然存在波动风险,2023年,预计大宗商品价格总体不会大幅下降,但将呈现波动下行 的态势 。能源市场供求重塑地缘政治经济格局,能源短缺问题依旧 是世界各国经济复苏的重要挑战,对全球经济 的稳定产生影响 。乌克兰危机引发 的能源短缺对欧洲经济 的不利影响依旧存在,欧洲经济可能处于衰退状态 ,高能源价格对实际收入产生不利影响,天然气价格 的变化是影响欧洲发展 的重要风险,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使世界经济的稳定性下降,同时低收入国家粮食危机常态化风险加剧。

  总体来看 ,虽然通货膨胀高于历史水平、多数地区仍处于货币紧缩状态 ,叠加乌克兰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全球经济仍然面临挑战。与此同时,调整过程也孕育着复苏动力 。一方面,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引领全球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进而提升全球增长动能 ;另一方面 ,数字技术不断发展 ,并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将助推产业数字化转型。同时,国际政策协调和国际发展合作为全球企业提供了较为良好的经营环境,并提升了对世界经济发展 的预期。2022年底,世贸组织成员实质性结束《投资便利化协定》文本谈判 ,67个成员共同发表了《关于完成服务贸易国内规制谈判的宣言》 ,宣布达成《服务贸易国内规制参考文件》,这展示了在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复杂的当下 ,各国仍努力通过多边合作来加强经济协调 ,促进全球经济发展 。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每日彩票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