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彩票手机版APP|每日彩票网址
每日彩票计划2020-05-28

每日彩票手机版APP

光明文化周末 :泥墙小院记******

  作者 :梁衡

  在大城市里住了50年 的高楼,忽然怀念起当年在县城里住过的那个平房小院了 。

  河套农村通常是没有院子的 ,平地起房,门前堆放些生产 、生活用品,就是一个家。苏东坡云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里有间房子就是家 。大约 是因为原住民少 ,住户都是上几辈从内地走西口过来的 ,而最早 的走西口是春去秋来,搭个窝棚,收几斗粮食就往回走。后来逐渐有人定居,但仍是流动性很大 ,向无砖墙瓦房。我在农村劳动时住 的土房子,开门就 是公路 、农田,一片白云映蓝天 ,八百里河套在眼前 。

  后来到县城工作,有了机关宿舍 。但也不过是在城边空地上修几排平房 ,不像北京 的那种机关大院 、部队大院。其善后 的细节还得靠住户自己去完成 ,而我分到 的房子又 是最西边 的一间 ,紧靠大路,总得有个短墙来遮挡一下吧 。

  河套农村盖房基本不用砖 ,这里是千万年来形成 的黄河冲积平原,最不缺 的就是黄土。秋后庄稼收罢 ,选一块平整 的土地漫上水,待水渗进土还未干时,用石磙子将地碾平压瓷实了 。再用一把齐头大铁锹如切豆腐一般,一脚踏下翻起一块湿土立于平地 ,横成行,竖成列 ,如士兵列队一般。秋阳融融,天高气爽,土块慢慢变干,这就 是起墙盖房的基本材料,当地名“坷垃”,有俗语“坷垃碴墙墙不倒 ,光棍跳墙狗不咬” 。我们住的机关宿舍也是用坷垃垒成的,只不过多了几层青砖垫底 。

  怎么修院墙 ,这倒难不住我们。常言道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我们这一群同是天涯沦落人 的老五届大学生 ,本来就是有难共当,有事帮忙的 。朋友圈子里有一位叫杜逵,比我大八岁 ,早分配来几年,人地两熟 ,是我们这几个城市学生娃“荒野求生” 的主心骨,大家都叫他老杜。老杜虎背熊腰,孔武粗壮,在农村长大,放羊割草打兔子 ,无所不能,在大学运动会上还拿过十项全能第一名。他极有趣 ,用方言讲故事 ,笑得你眼泪直流 ,而要讲起山村鬼故事,又让你毛骨悚然,夜晚不敢出门。老杜很热心 ,新房善后这样 的事自然是不请自到 。我们从河边拉回了一车土 ,七手八脚浇水和泥 ,自制了一批土坯,晒干后垒了墙 ,还留出一个缺口 ,用废木条钉了一个篱笆门 。靠南墙根又盖了“凉房”(土冰箱),北窗下垒了“炭仓”(当地烧大块煤 ,不说“煤”而曰“炭”) 。晨昏出入 ,鸟鸣雀噪,居然也有了家 的味道 。

  虽然有了工作,却专业不对口,不免胸中郁闷 ,人闲岁月长 。垒墙的成功倒勾起了我对泥瓦活 的兴趣。碰巧,看到一本推广农村节柴灶的小册子,便又动了改灶的念头。虽然是干部宿舍 ,但还是农村的格局 ,一盘东西大炕占了半间房 ,算 是卧室,隔墙厨房一个大灶一口大锅 ,烧开水及做饭菜 ,蒸 、煮 、炒、炸、烙都 是它 。传统老灶,火苗一着就被吸入炕洞,热利用率很低 。我就参照小册子找来一个废脸盆,去底坐于火上 ,成夹层炉膛。兵法云 :“围三缺一 。”在盆 的左 、右 、后三处各开一个洞,逼着火苗反向舔锅底一圈后再从夹层里抽走 。这即小学自然课上学过 的水管锅炉原理 。新灶盘成后,加一铲煤,火焰呼呼作响,烧开一锅水节省一小半时间,一炮打响 。我不禁大喜 ,就如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

  我忙邀圈里 的朋友来家吃饭 ,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炫耀我 的发明。厨房新改灶,门外新垒墙 ,在那个吃饭要粮票、穿衣要布票 、学非所用的年代 ,这点新玩意足可以让人快乐好几天。当时又正逢大家结婚成家的年龄,我就常被请去给新房改灶 ,沾沾自喜 ,风光一时。干活时一般 是新郎打下手 ,手上忙 ,嘴上也不能闲着,谈论最多 的自然 是新人们的恋爱故事 。那时讲成分,说出身 ,大学生社会地位低 ,虎落平阳,在县城里找个对象都不容易。我印象最深 的一次是,新郎本科中文系毕业,却找了一个初中文化的县妇联主任 。现在看来很不般配,但新郎说 :“就这,她还通过县委组织部调阅了爷 的档案,把我的三代出身都查了个遍 。”我打趣说:“你走西口,落魄于此 ,居然抱得一个妇联主任归 ,该知足了 !”

  当然,小日子的全部绝不止于垒墙盘灶,最重要的还是学会怎么吃 。塞外冬长,土豆 、白菜吃半年。在村里劳动时 ,我印象最深的 是当年吃 的第一口新菜是七月十五日摘的西葫芦。这在北京已是盛夏 ,而西葫芦也应该算是秋菜了。冬储菜的品种很单调,主要 是土豆、白菜。地上挖一深窖 ,放入其中,窖口覆以厚稻草和棉门帘。而腌菜则主要用白菜 、雪里蕻。办法也很粗放,将白菜去外帮整棵码入水缸中 ,一层菜一层盐 ,讲究用大粒盐而不得用粉状盐 。我至今也不明白,盐 的化学成分一样,为什么还要挑特定 的外形。我怀疑就像鲁迅在《父亲的病》里说 的,蟋蟀必须 是原配,似乎昆虫要贞洁才能配药,这盐也要不失童贞。雪里蕻则要多一道工序 ,洗净控干水,放在洗衣板上用盐粒揉搓后,再码入缸中 。到后来,又兴起一种盐水腌西红柿 。专拣秋后霜打已经不可能再熟 的绿西红柿(名“拔蔓子果”,意即最后一茬 ,连果带蔓子一起拔了)腌,为的是便宜 。那时市面上已经有了防腐剂,放入一小包半年不坏,青翠可人 ,很受欢迎。现在知道这如同毒药 ,绿 的生西红柿、防腐剂对人体都有害 ,可当时是一种穷快乐。秋风送爽 ,挖窖腌菜真忙 ,颇有点“深挖洞,广积粮” 的气派。到隆冬季节就少出门了,三五好友“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

  转眼冬去春来,院子里残雪渐存无几 ,柳梢也染上了一抹新绿 。一天我正隔着玻璃窗伏案写稿 ,突然院子里传来一声呼叫 :“小梁 ,不好了,你的院墙要倒!”我赶忙掷笔出门 ,说话 的正 是老杜 。只见他沿着墙来回走动,一边还用手摩挲着墙面。在两墙相接的直角处 ,西墙向外倾斜,裂开一条上宽下窄 的大缝 ,犬牙交错,足可探进一个拳头。我头皮发麻,惊出一身冷汗 ,这要 是倒塌了,不但前功尽弃 ,还可能砸着行人。老杜直摸着脑袋说:“咋就给爷出了这档子事 ?”满脸 的遗憾。一会儿又安慰我 :“不咋,大不了到秋天推倒重来 。”我说:“先看几天 ,实在不行,又得辛苦你 。”

  这样大约有一周时间,我每天一起床就抬头看窗外 ,外出回来也先摸摸这墙 。就这样日出日落 ,就像朱自清说的 ,看着日光每天“伶伶俐俐”地跨过短墙 ,像做错了什么事慌慌地逃去 。裂缝却还在加大。终于我有了一个大发现 ,罪魁就是这“伶伶俐俐” 的日光。我房子的前面还有一排房 ,挡着短墙 的东面,晒不上太阳,而西边是一条空阔 的大道,西晒 的阳光可以照到短墙西面 的墙根,冻土渐渐变软,墙就向西倾斜了。我立即跑去找老杜他们 ,报告这个重大发现 。大家即刻来到现场会诊,多数人认为应立即拆掉,以绝隐患 。我却认为既然是受热不匀惹的祸,何不吃点偏饭,沿东面的墙基开一道沟挖去冻土,让热气直接软化墙根 。众人哄笑:“快不要给爷瞎想了 ,这是一堵上千斤重的墙 ,又不是一根随风摆的墙头草。”我说:“试试看,也许它还能自己摆回来。你们先留着力气 ,试验失败 ,秋天干活不迟 。”我找来一把铁镐,沿东面 的墙根小心地开了一条一尺宽 的浅沟 ,又在墙头立了一根垂直的木棍 ,好作参照观测墙倾角 的变化。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五天后那墙竟开始向东一丝一丝地扳回,而且随着天气一天天变暖,那墙回心转意的速度也日渐加快,眼看就要破镜重圆。我每天用铁铲小心清除沟内已软化的冻土 ,好让温暖的空气能直接亲吻冰凉的墙脚。大约过了半个月,那斜墙不但回归正位,连直角处龇咧着的土坷垃,竟也一块一块严丝合缝地重新咬合在一起 。我大奇 ,谁道命运不由己 ?门口斜墙尚能直 !今天晚上一定要用我的风火灶炖一锅酸菜猪肉粉条 ,和朋友来一场庆功宴。墙歪自正 ,一时成了我们这个小区 的新闻,常有人驻足或专门跑来观看 。直到半个世纪后 ,当时住在我前排 的田聪明已是新华社社长,我们在京城又同住一个院子,他一见面就谈起这件往事 。

  在那些穷而平淡的日子里,难得抓住这个快乐 的小尾巴 ,常作为茶余闲话 ,当然也少不了起哄。有 的说 :“你这个文科生 ,无师自通,投错了胎,该去学工 。”有 的说 :“你京城修道,又沙漠里练功。你这身武功可以出国去承包比萨斜塔 的扶正了 。”若干年后我有机会出国到意大利,还真的专门去看了一回比萨斜塔。塔因太斜 ,已不许游人靠近 ,我在暮色苍茫中遥望塔影,想现代科技已经能平移一座大楼,能定向爆破一百多米高 的烟囱,就不能定向注水 ,扳回这位固执 的斜塔老人?

  人 的命运就像飞鸟嘴里 的一粒种子 ,不知会跌落何处 ,又怎样生根发芽。现在想起来,“文革”中我们被迫走西口 ,塞外安家,修墙改灶 ,就像小孩子过家家 。教育学上说 ,童年 的游戏就 是学习 ,而游戏 是无所谓目的 的 。我们在塞外六年,正好度过了一个社会人的童年 ,正是这些不经意 的游戏,给我带来了童年 的欢乐。多年后 ,我这个文科生真的写了一本畅销书《数理化通俗演义》 。难道这本书 的胚芽早已埋在那堵斜墙和那个新灶 的火苗里?

  这不是我一个人 的故事 。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6日 15版)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圆舞曲传统与艺术创新******

  作者 :王纪宴(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一年一度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在人们熟悉的“金色大厅”奏响,并向全世界90多个国家转播 。担任202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的奥地利指挥家弗朗茨·威尔泽-莫斯特 ,是继2011年和2013年之后第三次担任新年音乐会指挥。这一次,他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对音乐会 的曲目进行了一次力度空前 的拓展:节目单上不包括返场加演曲 的15首乐曲中,有13首是首次在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上演奏 。这样的创新之举, 是否能够让这个在全球有着广泛影响 的艺术盛事获得新的活力 ?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圆舞曲传统与艺术创新

约翰·施特劳斯画像 资料图片

  Ⅰ.传统的确立

  “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 的魅力和人气造成这样一种印象 ,那就 是演奏施特劳斯的音乐 是这个乐团 的传统之一,可以一直追溯至‘圆舞曲之王’本人。但历史事实并不能印证这一点。”这是曾于1997年至2014年担任乐团主席 的小提琴家克莱门斯·赫尔斯伯格在《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施特劳斯》一文中写下的。作为集作曲与指挥于一身 的最忙碌 的施特劳斯家族成员 ,约翰·施特劳斯的演出主要 是指挥他自己 的乐团 。事实上,维也纳爱乐乐团的不少创始成员也 是在约翰·施特劳斯乐团中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的(据约翰·施特劳斯 的三弟爱德华在1886年统计 ,维也纳爱乐乐团中有施特劳斯乐团工作背景的不少于27位),然而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维也纳爱乐乐团 的音乐会节目单中并没有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和其他任何作品。其原因 是 ,音乐家们担心这些轻松娱乐舞曲会拉低爱乐音乐会 的艺术高度和社会地位。尽管从同时代最“严肃” 的作曲家瓦格纳、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到以挑剔著称 的音乐评论家汉斯立克 ,对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均有高度称赞 ,但观念中的等级差别仍构成一道艺术屏障。

  转变发生在1873年4月22日,在歌剧院舞会(举办地并非宫廷歌剧院,而是“金色大厅”)上 ,继奥托·德索夫指挥卡尔·马利亚·冯·韦伯 的《邀舞》之后 ,约翰·施特劳斯登台,以他的“标志性”指挥风格——边演奏小提琴边指挥——完成了他的新作《维也纳气质》圆舞曲 的世界首演,也标志着“圆舞曲之王”与宫廷歌剧院乐团即维也纳爱乐乐团的“严肃音乐家”们历史性的首次联袂 。同年11月4日,在维也纳世界博览会期间,二者再次合作,这一次 ,约翰·施特劳斯指挥了他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和约瑟夫·兰纳 的乐曲以及他自己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1894年10月15日,庆祝约翰·施特劳斯作为指挥家首次登台50周年的专场音乐会在“金色大厅”举行。这一次,维也纳爱乐乐团在整场音乐会上演奏 的全部为约翰·施特劳斯 的作品 ,成为新年音乐会的先声。

  1925年10月举行的约翰·施特劳斯诞辰百年纪念,成为一个重要里程碑。而维也纳爱乐乐团的第一场“新年音乐会”,克里斯托弗·瓦格纳-特伦克维茨在《一种声音传统 :维也纳爱乐乐团简史》中写道 :“实际上举办于盛夏时节:1929年8月11日,年轻 的国家歌剧院总监克莱门斯·克劳斯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指挥了一场曲目为清一色施特劳斯作品的音乐会。而在十年后 ,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成为每年举行 的圆舞曲和波尔卡音乐会的诞生之日,仍由克劳斯指挥,作为新旧之年交替 的标志。”1939年12月31日 的第一届新年音乐会,以《晨报》圆舞曲作为开场曲 ,10首乐曲全部为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如今每年作为压轴曲目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和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茨基进行曲》都没有出现在曲目中。然而 ,对于新年音乐会传统的确立而言 ,这却是堪称古典音乐当代奇观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最关键的起点。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圆舞曲传统与艺术创新

绘画作品《约翰·施特劳斯和他 的乐团》 资料图片

  Ⅱ.“纪念品音乐”?

  构成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传统的核心因素首先而且始终 是曲目——“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和他的父兄以及他们同时代其他作曲家的圆舞曲、波尔卡、进行曲 、轻歌剧序曲等。年复一年 ,尽管曲目搭配会呈现出微妙变化——纪念性元素 、指挥家的文化背景和个人喜好都会成为影响曲目选择的因素,但两位约翰·施特劳斯以及约瑟夫·施特劳斯和爱德华·施特劳斯这父子四人的作品作为每年的曲目主体 ,形成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的传统风格。这些维也纳地方风味浓郁 的音乐 ,在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奏中焕发出独特魅力,使得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在全世界无数同类演出中独领风骚 ,无可替代。然而 ,近年来 ,尽管新年音乐会的电视直播国家一直在稳定增加,但与“极致视听盛宴”的赞誉相伴,怀疑的声音也不时出现 :以施特劳斯家族音乐为代表 的轻松舞曲音乐 , 是否具有足够的艺术含量值得全世界亿万人年复一年地在新年第一天专注期待?人们是为了音乐而听 ,还 是为享受一种被定位为优雅新年仪式 的活动?是否如钢琴家弗里德里希·古尔达所怀疑 的 ,很多人其实 是为了“一些人们认为重要 的东西,而且能够使自己加入某种有档次的习惯中” ?就像世界各国 的游客在维也纳一定要到城市公园内约翰·施特劳斯镀金雕像前“打卡”留念一样 。

  在弗朗茨·威尔泽-莫斯特于2013年第二度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时 ,英国《留声机》杂志作者菲利普·克拉克与这位指挥家有一篇题为《圆舞曲回到未来》的深度访谈 ,刊发于《留声机》2013年1月号 。其中谈及圆舞曲的“不确定地位” ,也就 是说 ,像《蓝色多瑙河》这样 的音乐 ,究竟 是实用性音乐,还 是“艺术音乐” ?在威尔泽-莫斯特看来,“奥地利圆舞曲并不仅仅 是欢快 的舞曲,其中有深度和忧郁,人们需要感受到这一点 。你看 ,我们距离波西米亚很近,波西米亚民间音乐总是充满渴望和思乡之情。”即使 是最热爱圆舞曲的人也并不会认为一首施特劳斯圆舞曲能够拥有贝多芬、舒伯特 、布鲁克纳和马勒交响曲 的精神高度 ,圆舞曲这种体裁本身限制了艺术表现的多面性。然而,这不影响最好 的圆舞曲可以成为丰富而深刻 的艺术杰作。

  当电影《2001太空漫游》以“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作为伴随航天器驶向太空站和月球的音乐时,并非所有的观众都能接受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的这种做法 。有一种观点认为 ,这样的音乐会让人联想到酒店舞厅乐队或维也纳轻歌剧 ,从而让观众的注意力脱离太空 。对此,库布里克 的解释 是 :“很难找到另外一首比《蓝色多瑙河》更能表现旋转运动的崇高感的优美乐曲。”他认为 ,约翰·施特劳斯音乐中内在 的复杂舞蹈律动 ,与太空站 的优雅运动有着奇妙 的契合 。在这样的语境中 ,这首著名 的圆舞曲脱离与舞蹈 、与河流的联系 ,而具有了新 的意蕴和美 。《2001太空漫游》在音乐运用上遇到的质疑 ,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蓝色多瑙河》等维也纳舞曲音乐在不同受众群中得到 的不同评价,以及在音乐史家中和学术研究领域引发 的争议。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圆舞曲传统与艺术创新

《浪漫一代》(查尔斯·罗森著) 资料图片

  音乐学家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在他的《音乐中 的伟大性》一书中写道:“总有一天,约翰·施特劳斯会成为维也纳 的音乐纪念品,但不是‘不朽 的’。”漫步在维也纳街头的游客时常会遇到推销约翰·施特劳斯作品音乐会票 的人 ,约翰·施特劳斯 的音乐确实在很多时候被视为维也纳的音乐纪念品 。所以 ,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将这样的音乐界定为不具有音乐“伟大性”的艺术 ,与巴赫 、莫扎特、贝多芬 、威尔第不可同日而语 。《古典风格》的作者、博学 的学者、钢琴家查尔斯·罗森在他的另一本重要论著《浪漫一代》中,将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与奥芬巴赫的轻歌剧和格什温的百老汇音乐喜剧一起归入通俗艺术 ,但同时强调它们都属于“伟大的通俗艺术”。当通俗艺术得以跻身于“伟大”行列时,其艺术魅力和价值使得无数平庸 的“高雅艺术”作品相形见绌 。

  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等大量作品经常 是以类似家庭作坊的方式快速谱写上演 的 ,有时乐谱的墨迹未干 ,就由专人飞快地送至演出场所。有不少作品 ,甚至其中也包括《蓝色多瑙河》 的旋律 ,都会作为素材循环利用 。在这样 的情况下 ,难免会出现大量雷同和艺术质量不高 的作品 。然而 ,不仅 是施特劳斯家族,还包括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演奏的其他作曲家,如兰纳、齐雷尔 、苏佩 、雷哈尔等 ,他们 的圆舞曲 、进行曲、轻歌剧序曲和选曲 、波尔卡和加洛普舞曲等,虽然不像交响乐那样宏大和深刻,但其中的经典之作 ,也当得起老一辈指挥家埃里希·克莱伯给予它们的赞誉——“小型交响诗” 。就旋律天赋而言,约翰·施特劳斯和他的二弟约瑟夫·施特劳斯真正无愧于伟大作曲家的称号。对他们的旋律之美 ,瓦格纳和勃拉姆斯等“严肃”作曲家均有过由衷赞美。而理查·施特劳斯《玫瑰骑士》中脍炙人口的圆舞曲旋律 ,几乎 是原封不动地借自约瑟夫·施特劳斯的《神秘动力》圆舞曲,斯特拉文斯基也从维也纳舞曲中借了一段 ,他 的舞剧音乐《彼得鲁什卡》中一个极为悦耳的旋律,来自约瑟夫·兰纳 的《施蒂利亚舞曲》,属于“完整借用” 。

  这些作品之所以在很多人心目中不能登大雅之堂 ,除了它们脱胎于伴舞音乐这一事实,还与创作技法相关 。奥地利学者马塞尔·普拉维在他 的《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节奏中 的世界历史》(中文节译本名为《圆舞曲之王》)中指出 :“约翰·施特劳斯 是美妙旋律的创作者——可是他从未试图对主题进行戏剧加工 。”我们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听到这些乐曲由完整编制的交响乐团演奏,但它们并不 是以交响化原则发展主题的音乐 ,而是大部分时候将一段又一段旋律加以衔接 。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认为“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中的丰富旋律妨碍了真正激动人心的发展” ,在维也纳舞曲音乐中,也没有对主题的“真正激动人心 的发展”。然而交响化原则 、主题发展并非决定音乐是否具有“伟大性”和成为经典 的唯一标准。维也纳风味音乐中那些让人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辞旧迎新气氛的圆舞曲 、波尔卡 ,至少在相当长 的时间里,难以由那些更具有“伟大性” 的作品替代 。法国作曲家柏辽兹著名 的《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也 是圆舞曲,标题为《在舞会上》 ,作为交响音乐篇章备受欢迎 ,而且 ,按照弗朗茨·恩德勒在《维也纳音乐史话》一书中的讲述,柏辽兹 是位真正 的维也纳迷, 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热情追随者 ,并将与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友情延续至约翰·施特劳斯 ,然而 ,《幻想交响曲》中 的圆舞曲让“维也纳人听来不敢恭维”。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圆舞曲传统与艺术创新

《约翰·施特劳斯 :圆舞曲节奏中的世界历史》(马塞尔·普拉维著) 资料图片

  诺伯特·林克在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的《约翰·施特劳斯》中说,“约翰·施特劳斯 的天赋让全世界 的人能够轻而易举地随时踏进音乐的殿堂” ,可谓一语中的。这正如库尔特·霍诺尔卡关于斯美塔那 的歌剧《被出卖 的新嫁娘》所写的——“伟大的艺术和通俗性如此自然地携手走到了一起” 。

  Ⅲ.“第二拍现象”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的传统还体现在演奏本身所具有的某些鲜明特征 ,如著名 的“第二拍现象”,这就是普拉维在《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节奏中的世界历史》一书中所描述 的圆舞曲 的“奥地利式轻松和优美” 。也就 是说 ,在初听之下似乎一成不变 的“嘭—嚓—嚓”基本节奏中,第二拍总是会稍稍提前到来 ,造成“抢拍”,而第三拍则相应地听起来往后拖延 。威尔泽-莫斯特称这种“第二拍现象”为维也纳圆舞曲 的最奇特的传统 。圆舞曲的任何一次成功演奏都取决于指挥如何让音乐随摇曳 的拍子自由前行 。在《蓝色多瑙河》或《维也纳森林 的故事》这样 的圆舞曲中 ,每一首小圆舞曲均通过优美的转调与之后的小圆舞曲衔接,如同大自然中光与影 的奇妙变幻 ,每一首小圆舞曲开始 ,意味着要用一种新 的方式处理第二拍 。这是维也纳圆舞曲无穷魅力的源泉之一, 是根植于维也纳爱乐乐团每一位演奏家内心 的艺术直觉 , 是任何一位站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指挥台上的指挥家都不可能改变也不会改变的 ,因为那将构成对传统的亵渎和冒犯。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 ,演奏圆舞曲的“第二拍现象”属于维也纳爱乐乐团著名 的“自动驾驶”模式 的组成因素,也就是说,第二拍 的奏法不需要指挥要求。但威尔泽-莫斯特在202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指挥 的6首圆舞曲,显示出他对“第二拍现象” 的有意识关注,并使音乐具有了一定的新颖感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与熟练的重复演奏之间的本质区别所在 。

  比利时古钢琴演奏家和指挥家 、当代古乐运动的杰出倡导者之一约斯·范·伊莫希尔本着“追根溯源 ,还原本真”的宗旨 ,指挥他创建的“永恒生命”古乐团录制了一套约翰·施特劳斯作品专辑 ,深得好评。在他看来,所谓“第二拍现象” ,与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施特劳斯作品的传统一样 ,本身也经历了历史变化。他写道 :“1929年,克莱门斯·克劳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晨报》圆舞曲在曲目中 ,乐团作为整体听起来像羽毛般透亮而轻盈 ,低音线条推动音乐前行 ,弦乐几乎不用揉弦演奏,像 是室内乐重奏……序奏部只 是比圆舞曲本身速度略慢,后者给人一种加速感 。有时但并不常见 ,第二拍拉长 ,然后保持几小节……1980年 ,洛林·马泽尔指挥同一乐团演奏《晨报》圆舞曲。但如果这确实 是51年后 的同一个乐团 ,那么团员中最年轻的人也大概75岁了 ,而最年长者在115岁上下……此时 的风格反映了另一个时代。拉长第二拍 的观念如今已变为准则 ,圆舞曲开始得更加缓慢。”

  英国乐评家理查德·奥斯本将维也纳爱乐乐团所代表 的音乐传统与全世界 的和平联系起来,认为如果到了2142年,我们周围不再有人按照布鲁克纳交响曲诞生之初的方式演奏它们 ,不再年复一年地在新年音乐会上向全世界问候“新年快乐” ,不在听众的掌声中演奏《拉德茨基进行曲》,那才 是悲剧 ,“谢天谢地!这种美好一直持续着”。然而,传统的守望之外,创新也始终存在。2023年 的15首正式曲目中 ,首次在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上奏响 的曲目居然多达13首,这是在曲目拓展方面前所未有的壮举 。无论是作为开场曲 的爱德华·施特劳斯的《谁来跳舞 ?》快速波尔卡,还是之后约瑟夫·施特劳斯的《英雄诗篇》和《金翅雀》圆舞曲 ,都 是让听众倍感新颖的乐曲。即使两首曾经出现于往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节目单上 的约瑟夫·施特劳斯的作品,也不 是像《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或《天体 的音乐》那样为人们熟悉,《快乐的勇气》波尔卡在45年前 的1977年新年音乐会上由博斯科夫斯基指挥演奏过,节目单上 的最后一首曲目(在返场加演曲目之前)《水彩画》圆舞曲,演出相对较多 ,包括1966年(博斯科夫斯基指挥)、1983年(马泽尔指挥)、1991年(阿巴多指挥)和2002年(小泽征尔指挥),1991年新年音乐会为这首圆舞曲所配的以画家在雪地作画为内容的浪漫芭蕾 ,让很多人印象深刻。事实上 ,在一场音乐会上集中首演新作的做法 ,也是一种来自施特劳斯家族的风格 ,本身也构成一种传统——创新 的传统。

  成立于2004年的维也纳女童合唱团首次登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舞台 ,与维也纳男童合唱团一同演唱 ,这也 是2023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的创新之一。邀请女性指挥家担任新年音乐会 的指挥,也开始作为话题被谈及。如何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以自己 的理念和方式进行着持续不断的探索。因为 ,正如维也纳爱乐乐团主席丹尼尔·弗罗绍尔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 ,“毕竟我们不想成为有一天灭绝的恐龙” 。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5日 13版)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每日彩票地图